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570400000013

第13章 推己及人,与人同乐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都注意到了精神与身体的关系,认为精神的愉悦是身体健康的前提,所以在传统的养生学中,修心更重于修身。孟子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养生思想突破了个人的狭小范围,由“独善”发展为“兼济”,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在这里强调一种博爱的心怀,认为这种高尚的品德是修心的关键。

孟子主张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揣摩别人的需要,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自己需要的,应该也是别人需要的。如果能以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去与人相处,去帮助和关爱别人,使自己有博爱的胸怀,就能经常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那么,孟子的这些主张对养生是否真的有好处呢?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佐证。医学实验证明,帮助别人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人们在做好事后,唾液中抵御感染性疾病的抗体免疫蛋白A的数量会增加,所以乐于助人者,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往往比较低。另外,关爱他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和舒展,从而使人的神经、内分泌、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处在最佳水平,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助人者高寿的例子。唐代的希迁禅师是以德养生的代表。他慈悲为怀,一生助人无数。在南岳23年间,他教化出许多弟子,并影响了一方民风。他曾为世人开过一张药方:“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言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人们称之为“奇药”。希迁禅师德高望重,深受弟子和百姓的爱戴。他在91岁时无疾而终,后人为他建塔立碑,人称“天际大师”。

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爱民,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先生196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的养生之道就是“既往不咎,多做善事”。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他20岁时就在家乡出资办学,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县、市70多所学校的经费。1921年,他创办厦门大学,并在南洋为华侨子女创办了多所学校。他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经费达1.5亿元人民币,资助了很多贫寒子弟,逝世时还留下遗愿,把国内的300多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国家。他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各界,带动了一股助学热潮。

德高者多与人为善。在助人的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喜爱和热情,由此带来温暖的感觉和舒畅的心情。这种心理状态能促使大脑中天然镇静剂的合成与分泌,消除精神紧张,有助于健康长寿。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帮助别人,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自私、狭隘、不愿与人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看来孟子的观点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孟子问齐宣王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众。”帝王可以从这段对话中参悟出治国的道理,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从中找到使心灵和悦、满足的方法,那就是与人分享,与人同乐。每个人都体验过与人分享和分担的快乐,即使是眼泪也是甜蜜的;也体验过不被人理解和无处诉说的孤独与苦闷,相比之下,哪一个更有益身心,就不言自明了。

我们可以把孟子提倡的推己及人、与人同乐看做是一种对心灵的关照,这种关照又潜移默化地影响身体的健康,影响生命的质量,与养生息息相关。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自然界的一风一雨会影响它,心中的一牵一念也会影响它,所以善养生者应该对外界和心灵有多方的关照,使修心与健身并行不悖。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也许你无意间伸出的手或投给别人的微笑就是你放在生命大厦上的砖瓦,有了它们,生命的这座大厦才能更加坚固和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