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追求效率的赢家
10567200000011

第11章 管理法则——防止时间浪费的戒律

一戒拖延时间十八世纪英国诗人爱德华·扬曾经大声疾呼: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捉住它!

时间在飞逝。据美国人司徒森多收集的三千五百种有关过程和现象的时间数据表明:基本粒子中介子的寿命为0.000002秒;宇宙飞船飞往月球的途中,每飞一公里需要0.1秒;

月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1.25秒……如果办事拖拖拉拉,那就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任何造就。体育界有句名言:既要上场比赛,就要力争优胜。发明创造虽不像体育比赛那样很快便知分晓,但在这场智力、体力和技能的竞赛中,也必须争分夺秒。“厂粒子的发现,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个问题。一九七四年八月,美国纽约州阿普顿的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丁肇中和助手们发现了“J”粒子,但丁教授把他的发现放在保险柜里的时间太久了。结果同年十一月十日,由里支特领导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里,也发现了同一粒子,结果在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丁肇中和里支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工作是不声不响的剧烈竞争。发明创造的时间性,对于在科坛上竞技的选手们说来,是十分重要的。你用十年没搞成的发明,人家用一年搞成了,人们只能承认他的胜利,而你十年苦战的代价则付诸东流了。所以丁肇中博士有句名言:竞争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超过别人。”

凡事拖不得。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叫做《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平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他还在逝世的前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宁在一生中,也处处进射着和时间竞赛的光芒,他总是十分珍惜时间,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革命。

戒“拖”的妙方就是学会如何同跳动着脉搏一样的、和正在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时间中唯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时间,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却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扰,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一九三三年新年伊始,《东方杂志》举办题为“新年的梦想”征文,在应征回答“梦想的中国”的百多人中,梦想“大家有饭吃”者有之,梦想“大同世界”者有之,等等,鲁迅读过后十分感慨,他认为梦是好的,但更应面对现实,并且深情地说:“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将来的现在。”奉劝那些“梦”将来成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们,再不要拖拖拉拉,延宕光阴,而要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从今天就立即行动起来,今天行动,不是比明天要早二十多小时吗!

所以,我们不但要研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效能,还要研究怎样才能不浪费时间,这就是本章研究时间管理的目的。

二戒自身的惰性

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米尔·弗拉马隆(1842~1925)身边曾有过一名懒惰而又贪睡的助手,由于他的失职,使弗拉马隆对星球的观察不止一次地遭到失败。有一次,这个助手又睡得错过了每天一次的夜间星球观察。弗拉马隆实在忍耐不住了,便生气的对他说:“又错过机会了!就在你睡觉这段时间里,这颗星已经‘跑’了几亿公里了……现在你给我到草垛里找针去吧……。”

时间属于勤奋的人。据说,苏东坡没有事的时候喜欢静坐读书,一坐就是半天。他还作了一首诗道:“无事此静坐,一日为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另有一个古人喜欢睡觉,一睡就是半天。一次,他的朋友去看他,快到晌午才见他懒洋洋地爬下床。这位朋友就戏改苏东坡的诗讽嘲他说:“无事此静卧,卧起日将午,若活七十年,只算三十五。”我国著名诗人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匆匆》中有这样一段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中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换时,他又从遮换着的手边过去……”因为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只有勤奋,才能抓住时间,以事业上有所作为。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成功者,不是勤奋的人,在中国古代有如映雪(孙康性嗜学,家贫无油,冬夜尝映雪读书)、囊萤(车胤恭勤博览,家贫不常得油,夏日以练囊盛数十萤火,夜以继日)、画荻(欧阳修生四岁而孤;母亲教读书,家贫无纸笔,以荻画地学书)、啖粥(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越宿逐凝。刀划为四块,每餐取一块,断韭菜数茎于盂,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而在国外,据说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一生中共有一百二十一次休假,却没有真正休过一次,其中前六十一次用来做了实验,后六十次用来搞研究。达尔文说:“我相信我没偷过半小时的懒。

”有一次,他连续发烧几个星期仍然坚持工作,费尔巴哈指出:“他认为哪怕有一个小时没有献身于知识,那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爱迪生则是“除了睡觉,我没有一分一秒闲着。

”学习、创作、发现和发明,都是十分艰苦的劳动,需要的是勤奋,懒惰的人将一事无成。须知知识财富有个特性,不经过自己艰苦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古时有一个懒文人,怕读书费脑筋,就把书烧成灰,包在饺子里吃下肚去,以为这样就是读书的最好方法。到应考时,他于是预先请人把试卷写好,如法炮制,吃进肚里。你想,他即使烧掉国家图书馆的书,都吃到肚子里,又有什么用呢?据说门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以后,引起了很多想成名成家而又懒于动脑的年轻人的兴趣。有一次,一个青年问他:“您是怎样想到你的周期系统的?”门得列夫听了,大声笑起来,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二十年,而您却以为是突然就成的。事情并不是这样。”

许多文学家成功经验说明,记日记和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是防懒的一个秘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日记中,记载了他的许多观察、思考和感受。他从不离开笔记本,在散步的时候,在和客人们围着桌子喝茶的时候,在棒球场上孩子们中间,总之,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观察着生活,并且记录着一切有意义的东西。托尔斯泰的妻子的妹妹来他家避暑,见托尔斯泰总是在笔记上写着什么,就问他记些什么东西,托尔斯泰眨眨眼睛,回答说:“记的就是你们。”这不但为写作提供了素材,也锻炼了他的观察能力,他一直到死,思想都是活泼的,目光也是敏锐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总是随身带个小笔记本,随手储备作诗的“矿藏”。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非常勤奋。他十四岁开始记日记,把读到的东西详细地摘录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按照语言学、美学、面相学、几何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哲学等学科,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随时用随时就可以找到。这样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如果你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戒懒,否则,多么好的设想、计划,就宛如细小的泉水滚落积水深潭一样,难得再奔跃向前。那么,所谓成功、攀高峰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戒消极颓废

美国的“支配时间专家”,在向人们介绍支配时间的秘诀时指出:“摆脱消极情绪。你这个人好比是一个容器,里面盛着的流质是时间和精力。消极情绪就好比这个容器底部的漏洞,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堵塞住这些漏洞,你就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待你去完成的事情。摆脱消极情绪,你就会发现你有了意想不到的时间、精力和能力。”一位不知名的哲学家把这点概括得很好:“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本人挡住了太阳光所形成的。”

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悲伤、憎恶、不安、惊慌、恐惧、委屈、痛苦、张惶失措、不满、嫉妒等。据心理学家研究,消极情绪会至少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浑身无力,长期呆滞而不知所措。经常反复出现情绪失调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之后神经机能病就转成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的会使人死亡,古今中外这种事例真是举不胜举。据记载,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国王纳瓦,在一次会议上,因一个议员大胆冒犯,使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暴跳如雷,拍案怒斥,当场死亡。蒲伯四世得悉他英勇无敌的军队,在浴血奋战中被西西里国王打得溃不成军的时候,老泪纵横,痛心疾首,即刻殒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任主席在就职后不久,因突然接到父亲病逝的讯息,第二天晚上他就死了。在纪念音乐家路易斯·阿姆斯壮(1900~1971)的音乐会上,他那贤淑的妻子在演奏《圣·路易斯》一曲时,因对丈夫深沉的怀念,痛苦的追忆,不幸诱发了心脏病而离开了人间……。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在评价某些英雄时说,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人,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人。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论命运把他抛到何等不利的时间和空间里,他们都从不消极,而是迅速地认识环境、分析环境、研究环境,不断地开拓有利于自已疾飞猛进的坦途,从“山重水复”的逆境中,迂回到“柳暗花明”的跑道上。一天晚上,因失火,爱迪生多年来研究和改进有声电影的许多宝贵资料、电影样片化为。灰烬,但爱迪生没有消极,没有悲观,反而安慰老伴说:“别难过,不要看我六十七岁了,明天早上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果然,第二天同往常一样,爱迪生又埋头在有声电影的研制工作中了。古今中外历史上像这类事可以说是灿若群星。八次落考的明朝文人归有光,仍然发愤攻读,写下了《震川文集》四十卷;四次落考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三次落考的著名剧作家曹禺,写出了《雷雨》、《日出》等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剧本。

由于事物是独立于人们主观想像之外的,人们常常希望如愿以偿,但人们的主观愿望往往和客观事物相矛盾。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出现不顺心的事,甚至痛心疾首的事在所难免,问题要善于摆脱消极情绪。消极改变不了过去,更不能改变现在,与其悲伤,不如行动,给自己规定有意义的目标,并马上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努力。一九三二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谢灵顿,出生于伦敦贫民窟,又是一个孤儿,从小沾染了不少恶习,周围的人断定他成不了器,他处之若素,无意悔改。长大成人后,有一次他向一个在牛奶棚工作的女工求婚,那女工回答说:“我宁愿跳到泰晤士河淹死,也不嫁给你。”女工的鄙视和拒绝深深刺痛了谢灵顿,使他从迷雾中猛醒。于是他悄然离开伦敦,致力攻读,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理学家。

我国古代理学家程颐说过:“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自暴自弃,像条永远啃啮着心灵的毒蛇,吸取着心灵的新鲜的血液,并在其中洒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如果一个人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吓破了胆,从此自暴自弃、消极起来,那么,成功将同他绝缘,失败就成了他一生事业的终结。爱迪生在回答记者问他获得成功的主要经验时说:“很简单,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一部科学史表明,在科学研究中失败多于成功。科学家往往不能取 得进展,而碰到了似乎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同样是曲折的道路,有志者认为是大好时机,懦弱者,却视为不可逾越的高山。

时间的大河滔滔而过。曾经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不幸的人们,让我们像爱迪生、谢灵顿等人那样,“摧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客观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环境,摆脱消极情绪,抬起头来,勇敢地驾驭生命的航船,开足马力,追上去!

四戒空话套话

传说,一个爱说废话而不爱用功的青年,缠住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了一个公式:A=X Y Z。这个青年问道:“先生,这是成功的秘诀吗?”

爱因斯坦告诉他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青年又着急地嘴问道:“Z代表什么呢?”爱因斯坦回答:“代表少说废话。”

爱因斯坦把珍惜时间,少说废话,放在和艰苦劳动、正确方法的同等地位上,做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条件。而且他本身就是这方面的楷模。物理学家英费尔德,曾经十分生动地描述了爱因斯坦珍惜时间,不说废话的情形。有一次,英费尔德去找爱因斯坦,看见他穿着没有领头的衬衫,皱得一塌糊涂的裤子,一双光脚塞在皮鞋里……。见面后竟连一句“忙啊”、“什么时候到的”这类家常话也不说,只问英费尔德懂不懂德女,后者说懂得之后,爱因斯坦就说:“那我们谈谈,现在我正在研究什么吧。”嘴里叨着那早已熄灭的烟斗,不时提一提那条太大的裤子。一直讲到下午结束时,才说了一整天来第一句,也是唯一的一句与物理学无关的话:“从这个窗户看出去景色多美呵!”大科学家牛顿也是不说一句废话的,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半天只说了一句话:“把那个窗户打开。”

空话是很要不得的。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魏晋空谈风之盛、之荒诞,实在出人意料,令人震惊,有人谈起空话来饭也不顾吃,有的空谈起来则连性命也不顾。鲁迅先生说:“社会上……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是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这就是说空谈之风影响到社会,大家都空谈,不务实际,是要唱“空城计”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靠唱“空城计”能持久吗?所以历代贤君明相大都是反对空话、空谈的。《朱元璋传》里,谈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报告五件事,写了一万七千字,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读到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到一点具体内容。朱元璋发火了,把茹太素打了一顿。第二天夜里,又躺着让人读来听,读过一万六千五百字,才有五件事的具体内容。五件事中,竟有四件是可行的,就赶快令人去办。朱元璋又作了自我批评:“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并从此规定了上书陈言之法:“若官民有言者,许陈实事,不许繁文。”洪武十二年,又立“案牍减烦式”……颁发各衙门。

人生有限,知识无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青年时代为了学到知识,曾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诱惑”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十三个名目在内的道德计划,比如为了矫正空谈和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除非于人于已有利之言不谈;避免琐屑的谈话。”奉劝那些嘴上喊“忙呀”、“时间不够呀”,可就是不好好实干,吹牛聊天的人,不妨向富兰克林学习,闭上你聊天的嘴巴,塞上你爱听无聊传闻的耳朵,抓紧时间学习和实干吧!

五戒没有目标、计划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写的《波斯人信札》有篇墓志铭,叫“一个法国人的墓志铭”,不但有趣,也有意思。内容如——

此地安息着一个生前从不曾得到安息的人。他曾经追随过五百三十队送葬行列。他曾经应贺过三千六百八十名婴儿的诞生。他用永远不同的词句,祝贺友人们所得的年俸,总数达到二百六十万镑;他在城市所走的道路,总长九千六百斯大特,(古希腊量路的长度);他在乡村间走过的路,总长三十六斯大特。他言谈多逸趣,平时准备好三百六十五篇现成的故事;此外,从年轻时候起,他从古书中摘录箴言警句一百八十条,生平逢有机会,即以此显耀。他终于弃世长逝,享年六十。

“不要让身边琐事无限膨胀”,这是从古今中外不少成功者用心血凝聚出来的一句至理名言。《论衡》的作者王充,为了著书立说,闭门不和人来往,甚至连亲戚、朋友的婚丧嫁娶,也不去参加庆贺、吊唁,集中精力埋头写作。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包括八十五篇,长达二十多万字的巨著;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到了老年,仍像年轻那样发奋读书。他自己说,在我的房子里,柜中装的是书,面前堆的是书,床上枕的、铺的也是书,他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始终和书纠缠在一起,偶尔想走动走动,却被乱书包围起来,简直寸步难行。他给自己的住房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书巢”。有人不信,陆游便带他去看,起初,客人被书挡住了,进不去,钻进去了,又被书围得水泄不通,出不来,于是哈哈大笑道:“像个巢,像个巢。”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魏源,二十一岁时随父来到北京,相国汤金剑交给他一部《大学》古本,让他整理注释。魏源接过后,五十多天没拜见相国,相国以为他病了,便亲自登门探望。魏源闻讯后,急忙出来迎接,相国见来人蓬头垢面、满脸胡须;形同鬼怪,心中大为惊愕,认为是魏源的仆人,便喝道:“快转告魏源,说他的先生看他来了。”这人深深一躬,转身捧出那部厚厚的《大学》古本注释,原来他就是魏源,使汤金剑深为感动。而以前电视剧《居里夫人》,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天居里夫妇收到爸爸的来信,问他们添置什么家具。居里说,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把椅子吧,客人来了,可以坐坐。居里夫人说,可以坐下来就不走啦。两人最后商定,为了不让客人占用他们搞科学研究的时间。一把椅子也不添了。

谢绝一切贺喜、吊丧之类的应酬,钻进书巢读书而不和人交往,五十天不洗脸刮胡子,连一把让客人来了坐的椅子也不添,似乎有点不近人情,然而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他们深知,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必须爱惜时间,不要为这些事而瞎忙。为了在科学征途上攀登,居里夫人忘记了做饭,而吃点胡萝卜充饥,就连孩子吃奶时间过长都焦急得流泪,正因为如此,她才成为世界上两次诺贝尔奖的得主。

“瞎忙”何以能戒住?许多科学家的体验是,一要树立较高的目标,一要有一种单纯的心,切忌庸俗。俄国大文学家契诃夫一生最讨厌庸俗作风。据说他结婚前,连弟弟妹妹都不知道,后来不知谁泄了密,宾客接踵而至。契诃夫一看不妙,同妻子一商量,就乘车悄悄离开了莫斯科。高尔基在评价契诃夫时说:“庸俗是契诃夫的仇敌,他一生都在与庸俗战斗。”

一切有志于成功者,整天为身边琐事而瞎忙者,难道不能从王充闭门谢客,陆游书巢读书,魏源蓬头注书,居里夫妇不添椅子,契诃夫同庸俗战斗的故事中,受到一点启发吗?

拖拉是偷光阴的贼,拖拉者的悲剧在于一方面梦想仙境中的玫瑰园出现,另一方面又忽略窗外盛开的玫瑰。他们不明白,仙境中的玫瑰园仅是幻想,现实的玫瑰就是“现在”。拖拉所浪费的正是这宝贵的“现在”。拖拉作风非反不可,但是,“志土嗟日短”,人们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马上做好。“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所以,有志于成功者也更要学会“有计划的拖延”。

管理时间,运筹时间固然有方法问题,但最主要是一个决策问题,因之,这就牵涉到“何者当先”以及“何者宜后”的问题了。按压力来决定优先,结果必然将牺牲大目标,因为有志于成功者所确立的目标,必不是为了解决昨天的困难,而是为了一个新的明天,故总是可以缓办的任务;按工作难易来决定优先,势必造成往往满足于先办简易的琐事,让它占满分分秒秒,而把困难拖到最后再说。其结果,美好的目标成了漂亮的肥皂泡式的计划。因为,害怕成功道路上荆棘的人,所回避的正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