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10563700000056

第56章 和而不同君子交

玩古说陶,自当遵循“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的自然法则,习惯了便成为自然。人生阅历不同,知识架构各异,对事物的认识没有丝毫的差别,似乎也不大可能。但予以为,讨论甚至是争论,都是破解柴窑传世密码的终南捷径。柴窑瓷器存世已逾千年,“现在还不到深究‘周柴’与‘宋柴’严格区分的时候”,那么何时才算是时候?不参与讨论,坐等考古发现,恐怕不单是咱这辈子不能指望了,即使到了周世宗第五百代,是否有此种可能,尚须打上一个问号。故此,有必要针对诸君发言中的一些疑点,提起续商:

一、兄有言:不能说,“周柴”同“宋柴”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予以为,根据前面提供的样器来看,二者区别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这绝对不是出于任何“想象”,而是实物举证,能够给予真切说明的事实。

二、君又言:事实上,不仅“宋仿”,其后的历朝历代,特别是清朝,仿“柴”的尝试从未停止过。

此认识常被沿用,囫囵吞枣地搪塞过去,不较真也就罢了。但是考量起来,却大有阻隔,不求甚解。且不论“宋仿”这一理念成立与否,试问:历代究竟包括哪些朝代?具体来讲,指元、明,拟或是清、民国?元仿、明仿均不得见,尤其是清仿“柴”,成何体统,是何模样,谁个同好仁兄能够张贴样品出来举证,哪怕稍微分析一下认定其为“清仿”的依据,怕是无人能够举得出来。自然,“卵幕杯”、“脱胎瓷”就甭提了吧,因为那些显然不能够归属于仿“柴”一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