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三国中的女人
10557000000025

第25章 二乔(二桥)曹操南征时,她俩似当已属中年妇人了吧

《三国演义》的审美魅力是非常惊人的,比如说善于移植,将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打造的铜雀台,说成是早在赤壁战前就出现了;还说在此时,曹植就发表了《铜雀台赋》。更有甚者是只有诸葛亮读了,而文采风流的周瑜以及东吴衮衮诸公都不知晓,世上竟还有这么一篇绝妙文章,以至还让诸葛亮将《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信以为真,就此炮制了曹操下江南的目的:确实是为了两位乔姑娘。

曹操固然好色成性,但未必为此发动战争。

二乔确有其人。

她们在史传里,应作“二桥”。姓桥不姓乔。乔姓是北魏时才出现的。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欲取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合军西进占领了皖城(安徽潜山),“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江表传》还说:“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这是《三国志》各传罕见有“国色”称誉的美女记述。这年,孙策和周瑜都是二十四岁。

唐宋以来,二乔故事开始进入文人写作素材,为写英雄美人理想模式,其中颇为细腻的,就是元末大诗人杨维桢《题二乔观书图》:

乔家二女双芙蓉,

一代国色江之东。

乱离唯恐埋百草,

岂料一日俱乘龙。

江东子弟孙郎策,

同住周郎道南宅。

弟兄不减骨肉亲,

喜作乔家两娇客。

明看符死镜中妖,

铜雀春深愁大乔。

自是阿瑜能了事,

黄星一道随烟销。

小乔初嫁有如此,

天下三分从此始。

风流顾曲本多才,

风雨鸡呜戒君子。

乔家教女善诗书,

岂比小姑持刃为。

帐中草檄名汉贼,

已知事属方颐儿。

君不见阿瞒老赎蔡文姬,

博学才辩何所施?

天下羞诵胡笳词。

元杂剧平话以至《三国演义》都是将二乔分别作孙策和周瑜的正妻。作为小说艺术完全是合适的,但至今用于说史,倘如是说,那就有牵强附会了。

一是按常理。东汉时贵族官僚子弟,立业前多已成家,迟迟于二十四岁未娶正妻是罕有的,何况孙策是长子,周瑜也早自立门庭。

二是按门第。皖城桥公非望族,更不带有官衔和名字,与孙策、周瑜家族亦非世交,似系普通民人,双方非户对门当。

我们从仅有的两条引文,可以发现用“时得”、“纳”,又用“虽流离”,可见二乔姐妹俩确有点像难民、俘虏。她们是靠“国色”为孙策、周瑜瓜分的。“纳”,纳妾纳色,通常是用作讨小老婆的动词。流离,光彩焕发、美丽漂亮。因而两姐妹最高定位也只能是妾媵,像孙策、周瑜等乱世豪英娶妻,按礼制只能是一个血统高贵家,但娶妾可以不讲门第,拉到篮里就是菜,也无数字限制了的。

又,孙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死去,其所遗见诸于史传,就有一子三女,如此数字足亦可佐证,他早有妻妾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时,如二乔健在,时隔十年,似当已属中年妇女了吧。

“二乔”在《三国演义》极少出场,偶而自周瑜、孙策处点出他们的大夫人定位,这当然是小说不须为儿女柔情,情情切切,但从另个侧面,似可窥出英雄美人,如花眷属。所以后来人等理念多以赞美、欣赏和艳羡,且以二乔并坐观书图常充作一种模式,作为屏面、竹筒、笔砚、雕刻等工艺装饰,以示祥和、美满,有诗为证:

大帝君臣同骨肉;

小乔夫婿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