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宝宝心智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10551600000024

第24章 “慢成长”的孩子不会留下缺憾

1.“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意味着什么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标题使我们联想到体育竞技比赛在起跑线上起跑的那些画面,使足全身力气向前奔跑,不能有丝毫停歇。如果宝宝也像跑步那样,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一起步就冲在最前面,宝宝有可能会获得你所需要的成绩,但那仅仅是一个短暂过程中的胜利。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如果总是像在起跑线那样,宝宝终有一天会出现疲惫不堪乃至感觉到生活缺乏意义。如果想让宝宝停歇一下,那宝宝可能就不再是最优胜者了。

宝宝的成长肯定会有起伏,先前的练习固然可以使某个行为提前出现,但这种练习并没有很多的帮助,时间到了,孩子成熟了,聪明的才智自然水到渠成地出现。因此,心态平和的一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幸福感会大些,成功的几率也不一定会低。对于宝宝来说,宁愿让宝宝生长在“慢成长”的家庭,有时看起来宝宝的早期成长并不是那么精彩,但从长久的人生路上来看,他们的童年很幸福。

2.早期教育不是一个时尚

眼下这一代年轻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这一概念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兴起来的,销售婴儿奶粉的大小公司,各种幼儿教育的杂志书刊上都有醒目的“宝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领先在人生第一起跑线上”等的警示标语。从那个时候开始早教机构逐渐多了起来,早教的书籍和早教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其实,早期教育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须过程,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一个母亲同样也会以各种方式启迪自己怀中婴儿的早期成长。微笑、抚摸、窃窃私语等都是一种最原始、最本能的早期教育,这种早期教育传承了人类一代代的健康发展。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她能够提供无穷无尽的知识,我们的祖先就是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类最聪明的才智。关于大自然,人们可以向孩子讲述无穷尽的美妙故事。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孩子却没有机会与大自然接触。

3.过早的智力开发让孩子得到了什么

在孩子出生后头几年,几乎掌握了一生中将近一半的学习能力,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儿童最初几年最关键的学习是通过生活、大量的游戏和运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及运动系统的协调得到的,而并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父母要让孩子必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与其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如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带他们去看城市的河流、桥梁和建筑物,告诉他们这个建筑物过去的名字,它有哪些历史故事。对于城市的孩子,多带孩子到附近的农村去看看,对那里的地形地貌、自然风光做个了解。尽可能让孩子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即便是玩耍、游戏和讲故事等,那是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

4.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在人们实现目标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最大的成就感,这与目标的大小没有关系,不管是多么小的目标在实现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成就感。孩子如果自己树立了目标,在实现目标的时候就会感到喜悦。当这样的快乐积累起来,就能使孩子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具有消极倾向的孩子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如果惧怕失败、始终不安的话,那么这些消极要素就会削弱挑战意识。想要孩子转为主动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他们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紧密相连。

由于年幼的小孩注意力只能持续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所以每次学的时间不能长,长了就会让孩子失去兴趣,感到厌倦。慢慢地教,慢慢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不急。每天形成规律,固定一个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孩子最容易接受有规律的安排,所以最好每天安排在固定时间段进行。

5.回忆爷爷奶奶那个年代的早期教育

20世纪50年代,那时父亲给予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记忆中完全没有从零岁开始进行知识灌输的这种观念,没有哪怕最简单的早教班,有钢琴的人家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上小学都是半日制,回忆起来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幸福的童年,最返璞归真的年代。

那时,虽然没有早教这一时尚语,但每个孩子的周围同样有着各种丰富的语言、最本能的跑跳、形形色色的小人书,随着一天天长大,孩子们经历着丰富的各种特别的体验。那个年代的孩子现在都已是中老年人了,我想,可能没有人会因为那个年代缺少眼下的早期教育而感到遗憾!

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很多60~70岁的中老年人现在仍然坚持着不同方式的学习,在一些城市,报名上老年大学并非易事,说明人生的路很长,人们有一生的时间可以学习。对于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不要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要在乎幼年时多玩了一点时光。孩子有了快乐的童年,喜欢学习,以后才会享受他们的工作,才会有所成就。

6.“慢成长”蕴含着哪些科学道理

一本育儿书里有这样的描述:1有人做过一个“练习”试验,受试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在他们11个月大时,先训练双胞胎的哥哥走路,然后记录兄弟俩可以独立行走的时间。经过训练的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一些开步走,但是等到弟弟13个月时,他也学会了走,而且后来走得跟哥哥一样好。

在登山的时候,如果原本是3小时完成的路程决心在2小时内完成的话,就会从一开始就匆忙向上爬。从那个瞬间开始的“2小时内必须登上山顶”的压力就此产生。相反,如果决定4小时完成的话就能充分地享受登山的乐趣。我们不妨把它称为“慢成长”。在“慢成长”的时候不会有心理上的负担,也能够让孩子始终处于主动投入的状态。

“慢成长”的益处在脑神经的发展上同样得到证实,“慢成长”的孩子由于没有外来的压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因为他到处跑,到处玩的经验,促进了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从而最大限度完善了脑神经的发育。因此,父母不要给孩子设立太多的规矩和目标,不要急于完成孩子们当时还不能承担的任务。

7.宝宝成长的凹洼现象

母亲们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成长的轨迹是一条斜线,只要努力就会不断地进步、持续地成长。但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孩子的成长轨迹一般来说是呈阶梯状的。中间有凹洼,也有受到刺激后的突变。也就是说,即使是努力了,在一段时间之内孩子也会表现的停步不前,然后在某一时刻又会有一个突然的发展。

在平时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饭、穿衣、睡觉等,帮助和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教育活动中,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通过妈妈和老师平静的表情,淡定的语气,孩子的“退步、逆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次可喜的飞跃。

8.要比就和自己的昨天比

一些母亲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和担心:“邻居家的孩子早就能说话了,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行呢?”“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会写字了,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对写字一点兴趣也没有,只知道成天地玩玩具呢?”

一些家长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他们往往是用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或优势做比较,越比越心急,越比越担心,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压力在妈妈不断的攀比下与日俱增。当邻居们开始比较孩子们的时候,你就转换话题吧,即便你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比较中占了上风。每一个孩子发育的程度都各不相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如果要比较,那就和自己孩子的昨天去比较,那样一来,你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9.不要颠倒早教的重心

为了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很多家长都在热衷于给很小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学习班,0岁智能开发、感统训练、学英语、学音乐、学绘画等。那么,哪个是首先要得到开发的呢?

如果要给孩子早教的重心排排队的话,早教首先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次,是启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等。再次,是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接触新鲜事物,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才是最最至关重要的。关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应该是放在前3项之后、孩子到学龄之后去做的事。

无论早教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归根结底,是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要让妈妈感受到育儿的快乐,让幸福、快乐充满了整个育儿过程!这样孩子才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妈妈才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最理性的教育,孩子上学后才能使各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早期教育还应当包含儿童成长教育的各个方面。

10.妈妈,请把你揪着的心放下来

“快起床!”“快吃!”“快走!”“快去做功课!”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这些话慢慢变成许多母亲的口头禅。母亲们说这句话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口头禅更代表了她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晚都听到这几句话,简而言之一句话,“快些吧!不然就赶不上了!”“孩子从小不努力,长大怎么办!”

妈妈的心每天都是揪得紧紧的!这样在一日复一日的催促下,孩子就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心不甘、情不愿地向前走着。看到这里,妈妈爸爸也可能觉得很委屈,他们会说:“我们也不希望这样呀!这不都是社会造成的吗!”即便如此,我们身边仍不乏一些心态平和的家长,他们做着种种努力,他们往往更看重孩子将来的发展,他们相信童年的幸福成长就是孩子将来幸福人生的开始。妈妈,请把你揪着的心放下来,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而不是书本中的世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比母亲陪伴着孩子快乐成长更幸福的了。

11.最好的启蒙老师和早教学校

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智力萌芽的初级阶段,为孩子选择最好的老师与最好的学校,将有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各种早教中心、特色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特别具有吸引力。其实,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校,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在孩子的学习中,需要向成人模仿,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将是孩子对待其他人的方式。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潜能是不会完全一样的,父母就要学会去发现和接纳每个孩子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成长。为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强,自己首先需要自我完善和成长。不管家长是否有目的和有意识地教孩子,孩子都在跟家长学习,听家长的教导。所以,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每个家长必然的角色,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首先发生在家庭和家长身上,并不是老师或早教中心。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妈妈时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惑,“我的孩子干事情总是拖拉”,“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但是,看着孩子不断健康成长,爸爸妈妈们应当学会渐渐忘掉这些担心和烦恼,做“从容坚定、快乐自信”的爸爸妈妈。不要用自己的负面情绪来影响孩子,应当遵循孩子早期发展的自然规律,容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成长。

1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3~4岁、4~5岁、5~6岁这3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并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例如,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指南》指出,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