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厚黑学叫我们老到点
10550400000019

第19章 恩断义不绝

作为朋友,最可喜的是能够友谊长存,和平相处,从彼此身上学习到优点与长处,使自己的道德与学问有不断的进步。而最可悲的莫过于失去彼此间的忠诚,做出损害对方名誉与利益的事情。

一般来讲,人在遇到打击时,如果打击的力量来自敌人,则可以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去迎接、去回击,即使伤痕累累也不会垮掉;但如果打击的力量来自自己的朋友,那必然会有内心受伤的感觉,更无法用坚强的意志去反抗了。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更体现出人情的可贵。

是的,还有什么比朋友的背叛更可悲的呢?曾国藩一生受儒学影响,所以养成了宁人息事的习惯,凡事以忍让为本,对朋友更是如此。李鸿章是其朋友之子,又由他一手调教出来,对于李鸿章的长短处他是一清二楚。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人才可用,但为时尚早”,也就是说李鸿章的德业还未修成,就过早地被提拔使用了。所以在日后,于私说,当曾国藩遇到难处,再求李鸿章的帮忙很难;于公说,当清政府想借李鸿章之手打击曾国藩时,李鸿章完全成了清廷的走狗,对他的老师一点儿也不留情。另一个由曾国藩培植起来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则为了与曾国藩争夺江西的漕折和厘金,也翻脸成仇,奏章弹劾,使曾国藩非常难堪,无法下台。

对于朋友的不义,曾国藩的原则是忍,但忍到头来,郁气中结,伤及肝脾,导致饭后呕吐、牙痛、头脑晕眩、手脚抽筋,几至命丧。

其实,对于不义的朋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断义绝交,因为不义是他的错误,你大可不必拿来惩罚自己。既然他不义,你为何还忧心忡忡,顾及其名誉?对于不义小人应该毫不留情地打击他,打倒一个这世间就少一个,这还是为民除害呢。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朋友所犯一念之差的错误或无心的伤害与不义举动的区别,不要动不动就断义绝交。要知道,每当你从朋友之中除去一个人时,你的敌人阵营中就多了一股力量。因此,当你决心把他赶出朋友队伍的时候,千万要想好应变之计。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与某人交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间还能否称得上朋友呢?

其实,任何人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古诗词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佳句。在古人看来,君子之交不在于什么形式,而在于共同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说,即使中断了交往,我们也不应该忘了朋友。

传说当湘军攻破金陵之后,曾国藩曾上奏折说洪秀全的儿子洪福真积薪自焚而死,太平军余军已被斩杀净尽。但是,左宗棠得到的情报是洪幼主已率余部逃到湖州,于是他又向皇帝上了《攻剿湖郡安吉踞逆迭次苦战情形折》,报告有十余万“贼”借“伪幼主”之名在湖州活动。皇帝接到奏折后,大为不悦,认为曾国藩谎报了军情,于是下谕追查。曾国藩具折申辩,并将奏折抄录一份,送给左宗棠照看。这样做,照常人看来似乎是断交之举,而背后却有着很大的学问。

表面上,左宗棠的奏折是参了曾国藩一本,给了曾国藩一个欺主冒功的罪名,但实际上,左宗棠的奏折处处事实含混不清,使皇帝只能继续追查,而不能根据奏折定曾国藩的罪。曾国藩本是一名文臣,他在复奏中一定能给清廷造成一种湘军内部失和的假相,而又能为自己洗清罪名,表示出并无严重后患的意思。

果然,清廷在接到奏折后,认为湘军是起了内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使湘军分化瓦解,殊不知,这正中了曾、左两人之下怀。

曾国藩与左宗棠中断了交往,但真的也中断了友情吗?没有。我们可以在曾国藩逝世后,左宗棠为之所书的挽联中找到佐证。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看来,左宗棠对曾国藩这个朋友的评价还不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