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548800000040

第40章 水滴石穿:从量变到质变

宋朝时,崇阳县县令叫张乖崖。一天,张县令在衙门周围巡行时,看见一个官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出来,张乖崖忙叫住他,问他到府库做什么去了。那个官吏神色紧张,吱吱唔唔说不出所以然。张县令就叫人来搜他的身,发现他鬓旁头巾里藏着一枚钱。经当堂审问,那个官吏承认钱是从府库里偷来的。于是张乖崖下令杖打那个官吏。那官吏不服气,勃然大怒,高声辩道:“就为这不值得不提的一枚钱,你竟然要杖打我?真是小题大做,那由你打好了,看你还能把我怎么样?难道你还敢把我杀了不成。”张乖崖横眉冷对,拿起笔来,判道:“一天一枚钱,千天就是千枚钱。长此以往,绳子也能锯断木头,水也能滴穿石头。像你这样,每天偷一枚钱,久而久之,国库也会被偷空的。”判毕,他拔出宝剑,走下堂来,杀了那个官吏。事后张县令呈报台府,要求处罚自己。崇阳人至今还流传着这故事。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上述故事来的。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句成语。它是说水滴虽小而弱,但日积月累不断滴到石头上也能把石头穿个洞。比喻力量虽小,但功到自然成。

凡是游览过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人,都一定会被那里的溶洞奇观所吸引。面对那有似老者舂米,有似淑女斗兽,有似盛开秋菊,有似待割白菜,有似竹笋节节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无不赞叹。那奇突的钟乳晶莹欲滴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科学家告诉我们,要是没有水一点一滴地“塑造”,就不会有这一切。原来,水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能够溶解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石灰岩。它沿着石灰岩的裂缝流淌滴落下来,水里的碳酸钙便会因水分的蒸发而沉淀。尽管沉淀的速度极其缓慢,每百年才一厘米左右,但大自然有的是时间和“耐心”。经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年的沉积,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和石笋便终于在这些小洞里形成了。于是,水滴就“石成”了。这是大自然所富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明史》中记载的“积叶成书”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江苏湘江有一位乡村教书先生叫陶宗仪。他在教学之余,还种了一些地,每次干活休息的时候,他总喜欢将自己的治学心得和诗以及见闻写下来。由于身边没有纸,树叶就成了他记载这些心得、见闻的“纸”。每当写完一叶,就装入一口瓮里,瓮装满后,就埋在树下。过了十多年,想不到他装树叶的瓮竟有几十个。一天他让自己的学生把那些埋在树下的瓮挖出来,再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终于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书。这就是我们今天尚可以看到的共达30卷的《掇耕录》。这一故事生动地表明了,知识是积少成多、逐步积累起来的。

可见,“水滴石穿”也好,“积叶成书”也好,都说明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然后积少成多,由小变大,由微至著,最后终于使事物的形态和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可以说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人们只有认识到它,才不至于急于求成反而不成。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哲理。我们只有在承认和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事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