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
你现在的生活过得快乐吗?
提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会给出很乐观的答复。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至关重要,很多人付出很多的金钱和精力,为了过上一种优越的生活。因此,我们总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身外之物拼命工作;或者是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殚精竭虑,一年到头在上司面前曲意逢迎;又或者为了无休无止的各种应酬,精心装扮,强颜欢笑……很多时候,一个愿望实现了,又会滋生出另一种愿望。我们的内心总是在憧憬企盼中愈来愈空虚,在没有止境的愿望中一天天地成为物欲的奴仆。
这时候,我们真该扪心自问,这些物质、这些外在的东西真的那么重要吗?在这种沉重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的内心充盈着真正的快乐?
很多人不会想到,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快乐就越多——知足常乐。虽然不知足者也有他们的乐趣,但知足者一定常乐。
有些人永远不会知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中。这种人的成就可能很大,但他的快乐可能很少。有些人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他不必好高骛远,只是希望自己天天都有小成绩,而任何小成绩都能增加自己的信心而成为快乐的来源。这种人欲望不多,他懂得生活中哪些是必须拥有的,哪些是不必要强求的,因而他活得很快乐。
知足之道,就是随时能够感觉到我们生活的温馨气息。而这种感觉的来源,往往非常简单。艺术家吉宾斯做了一套长凳,放在花园里,他写道:“我坐在凳子上歇息,可嗅到新锯的木料和刚刈草地的混和香味。梨树上有画眉在歌唱,一对金翅雀在郁金香丛里觅食,还有一只黄蝴蝶翩翩飞过。看哪,那多么美好。”正是由于他对生活要求不高,因而他总能发现被别人忽视的美好事物。
梭罗有一次坐在湖畔的茅屋里听雨,他写道:“今天的绵绵细雨替我浇了豆畔,把我留在屋里。它并不令我感觉沉闷阴郁,反而对我有好处。我有好些愉快的时光,都是春雨或秋雨连绵时在屋内度过的;狂风怒号,大雨倾盆,淅沥不停,使我心境一片平静;黄昏早临,清夜加长,许多思考都在此时细加琢磨推敲。”之所以如此恬然惬意,正是源于他对生活清心寡欲。
有人认为,“知足”就是对生活无所要求,毫无欲望,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知足”绝不是对生活无欲无求,也不是盲目的乐观,更不是苟且不求进步,而是一种理智的生活态度。有个人中了彩券安慰奖,才五十多块,竟欢天喜地地到处请人吃东西。不少人都说:“你怎么高兴得起来?若是我,早气得血压高了。”其实,这个中安慰奖的朋友深明快乐之道——欲望不多,人自然便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懂得欣赏安慰奖的人,大都明白到,快乐有它的分量,像四季的去来,没办法贪多。若是你仍要不死心地去过分要求,那不就等于是自寻烦恼吗?
事实上,你没有办法永远向上攀援,你不能也不必永远停留在某一顶峰。总有一天,你会疲倦。那时你会发现,你一生中最绚烂的时刻不是在攀升至任何的顶峰,而是在到达那一顶峰之外的另一片广阔开朗,花木繁茂的沃野平原。在那里,你才开始享有宁静平和的人生,而真正欣赏和喜欢这个世界。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奢求太多?为欲望减负,让生活放飞,这样才能活得更闲适悠然。多一分舒畅,少一分焦虑;多一分真实,少一分虚假;多一分快乐,少一分悲苦,这理应是生活的最简朴最单纯的本质。然而,有人却只是一味向上攀登,永不停息,从来没有真正地享受过生活,那他就一定快乐吗?
看看四周,仰望一下高远的天空,在清新的空气中深深呼吸。感受一下周围的世界,平息外部无休无止的喧嚣,回归内在的真实的自我。太阳依然每天都升起,地球依然无时无刻转个不停,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繁杂与郁闷,繁杂与郁闷的只是你自己心中的那个世界。
但是,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人乐于安享自己的花花世界,有人乐于朝追求的方向去进发。其实,追求欲望的多与寡,知足的乐与不乐,全凭你个人的愿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