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鬼谷子叫我们精明点
10548600000051

第51章 穷则变,变则通

“原文”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大意”新事物、新情况都是由旧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出来的,为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才产生了谋略,由谋略再产生出实施计划,实施计划需要交给大家商讨议论以听取各方意见、考虑各方利益,在商讨议论中必定产生新的说法、新的计划,综合新旧计划来制定进退有节、回旋有余的实施措施,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可见,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都是这样,任何规章制度的产生原则也皆是如此。

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但包含在这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表面情节之下的,却是精彩纷呈的权谋策划与实施。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发急病身亡,年仅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普即派人四处散播谣言,并借机上奏朝廷,说北汉和契丹就要会师南下,派兵进犯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仓促之下不辨真伪,便急命赵匡胤率兵从大梁出发,北上加以防御。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便下令大军安营扎寨,暂缓前进。

当时,军中有一个通晓星象的人叫苗训,他指点门官楚昭辅等人观察天象,看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似乎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古时候,人们都认为太阳是皇帝的象征,另外出现了一个太阳,也就预示着要出现一个新的皇帝。谣言于是不胫而走。当晚五更,军中将士们聚集在陈桥驿前,议论纷纷。赵匡胤为了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便又派亲信去煽动将士们说:“现在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倒不如先立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

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普、赵光义等便出来假言规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如此一来,名为劝阻,实为激将,果然惹得群情沸腾。赵普等人一见时机已然成熟,就派人连夜赶回通知大梁城内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让他们在京城领兵策应。

黎明时分,北征的将士们纷纷披甲执刃,团团围住赵匡胤的军帐。而此时的赵匡胤却正悠闲地卧于帐中饮酒,佯作不知。赵普与赵光义进来禀告外面的情况,赵匡胤这才慢慢地起身出来。

将士们一见到他便高呼:“诸军无主,愿奉将军为天子!”

赵匡胤还未及开口,就有人把象征着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这些参加兵变的将士们也不等他分辩,就簇拥他上马。赵匡胤手揽缰绳对众将士说道:“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纷纷表示愿听从号令。赵匡胤接着说:“太后和皇上,我一直对他们称臣,你们不能冒犯;诸位大臣,都是与我在一起的同僚,你们不能侵凌;朝廷中普通的家庭,你们不能强行掠夺。听从我命令的重赏,违反命令的一律处置。”众将士听到这些话,都下马跪拜。于是,赵匡胤就整肃军队进入了大梁。

赵匡胤进城后,命令将士们各归营帐。片刻之后,手下将领簇拥着宰相范质等群臣前来。赵匡胤一见到他们就痛哭流涕,对他们痛陈:“我违抗了上天的旨意,作了叛军首领,这都是诸位将士们逼迫我的缘故,我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啊!”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此种形势之下,也别无他计可施,只好承认赵匡胤为皇帝。于是赵匡胤择日登基,是为宋太祖。

从散布北汉与契丹进犯的谣言,到观天象、唆使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而后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地进入都城大粱,赵普等人将整个兵变过程安排得丝丝入扣、具体而微、滴水不漏。甚至连加身的黄袍以及禅代的诏书都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而大局将定后赵匡胤对将士们的约法三章,也是赵普等人谋划兵变的既定策略,既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政权,也有利于日后北宋的统一大业。这实际上用的全都是鬼谷子所说的“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