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大意”什么叫做量权呢?就是要测量国土的大小,考虑国民的多少;要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估算国民户数的多少,其财力、贫富情况怎样;要考察一国的地理形势,看是利于自己固守还是利于对方进攻;要考察国家是否拥有真正的能谋善断之士。
公元501年,萧衍于襄阳起兵讨伐南齐,立萧宝融为帝。不久,即联合邓元起攻下郢州,并让邓元起代替原益州刺史刘季连任益州刺史。
刘季连本是南齐皇帝萧宝卷任命的,萧衍起兵伐南齐时,他犹疑不定,难以取舍。当他得知自己将被取代时,便征召士兵,对外宣称要坚守益州。
邓元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当地太守禾士略闻风丧胆,急忙开城投降,唯邓元起马首是瞻。于是,邓元起开始招兵买马,短期内便增至三万人。可是由于四川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人们大多四散逃亡,田地也无人耕种,任其荒芜,这三万人马的粮草供应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邓元起对此一筹莫展。
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蜀地政局不稳,征战连年,很少有人想在这里获取东西。大家都认为这里的百姓已所剩无几,即使有,也都是些伤残带病的,发挥不了半点作用。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老百姓们往往趁着政局混乱、管理松懈的时机,在户籍上假装残疾,以欺骗官府、逃避赋税,这种情况在巴西郡尤为严重。如果您现在就下令核实户籍,把那些假装残疾的人予以重罚,筹集粮草这点事,几天便可解决。”
邓元起听了觉得也不无道理,就准备派人核查户籍,以筹备粮草。
涪县(今四川绵阳)县令李膺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连忙拜见邓元起,劝说道:“请大人先不要这样做,我对巴西的情况很熟悉,大人不妨听我一言,之后再作决定,您看如何?”
邓元起见李膺相貌堂堂,正气凛然,便下令先不要核查户籍,看看这位涪县县令有什么高见。李膺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刘季连拥兵誓守益州,又派出手下猛将准备来讨伐大人,现在大人您可谓是前有强敌,后无增援。如今又处在粮草短缺的危险境地,巴西郡的百姓刚刚依附于您,惊魂甫定,正在观望您的德政如何。这时候如果核查户籍,对隐瞒的人施加重罚,势必会引发他们的不满,忍无可忍之下便会趁机作乱。如此一来,对您可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万一老百姓与您离心离德,您就算后悔都来不及了。孟子说过:‘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鹞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大人您应该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吧?”
邓元起听了很高兴地说:“我差点误信小人之言啊!既然你能把这件事情分析得如此透彻,又对巴西之地很了解,那粮草之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于是李膺便答应邓元起,五天之内为他筹备齐粮草。李膺接手此事后,命人把当地的富户都找来,并对他们说道:“如今形势是朝不保夕,谁也不能预料到第二天还能不能活!难道你们不想过太平日子吗?现在邓元起将军领兵接任益州刺史,而原益州刺史刘季连却陈兵造反。邓元起将军一心要为民造福,却因粮草短缺不能实现。我劝各位从长远处着想,帮邓灭刘,到时天下太平了,赚钱是很容易的;如果死守财物,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乱兵抢夺一空啊!”
众富户听了,略加思索,便都连声答道:“正应如此,正应如此。”
不到三天,李膺便将粮草如数交给了邓元起。
所谓“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说的就是在制定相关决策时要考虑到百姓钱财的多少、民众的反应如何,即要会“量权”。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百姓深受其害,所以才假装残疾以逃避征兵和纳税,这是他们谋求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将它也打破了,后果不堪设想。李膺深明此理,所以考虑到实际情况,不向穷苦百姓筹粮,却将目标转到富户身上。且善于“揣情”,抓住富户们虽然爱钱,但更想保命的心理,所以简简单单一席话就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