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10548400000005

第5章 哄宝宝才能睡觉觉——谈不睡觉问题

星期天晚上9点多了,爸爸在客厅逗3岁的乐乐玩游戏,小家伙兴奋极了。如果在平时孩子应经准备睡觉了,可今天下午乐乐被哄着多睡了两三个小时,爸爸妈妈才有空抽身出去,现在孩子正玩得疯,一点也不想睡觉。可妈妈工作了一天早累了,拉着宝宝就洗漱睡觉,孩子强烈地不愿意,躺在床上闹情绪,就是不睡觉,妈妈又累又烦,真是无可奈何……

类似的情况可能很多家庭遇到过,甚至成为经常头疼的事情。那么这些睡觉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孩子“兴奋—抑制”调控过程慢

其实我们上面讲过,幼儿期的孩子神经正在发育,髓鞘化尚未完成,因此这个时期孩子的神经兴奋特点是:一方面孩子的兴奋还存在弥散性的特征,一件好玩或可笑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完全沉醉其中,整个身体都呈一种兴奋的甚至癫狂的“醉态”,用我们平常的话就会说孩子玩“疯”了;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神经系统并未发育完全,大脑对“兴奋—抑制”的调控过程并不能在意识的调控下迅速有效地转换,因此外界强制地让孩子从兴奋(玩闹)转为抑制(睡眠),在生理上本就存在困难,在幼儿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宝宝当然就不会乖乖睡觉啦。

类似的,在孩子睡前看了惊险刺激的电影或听了令人兴奋的怪诞好玩的故事,都会使儿童的情绪久久安定不下来,也就难以入睡。因此从生理兴奋的机制上,父母在孩子睡觉前,要尽量避免引起儿童情绪可能发生巨大波动的活动或游戏。

孩子怕黑,需要安全感

在重视孩子的生理特点在睡眠中的作用之外,还应重视儿童心理在入睡过程中的特殊需要。有些孩子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才能安然入睡,这种情况中父母给与孩子的是安全感,因为孩子对黑暗是有天生恐惧的。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当然,孩子入眠困难还存在很多复杂因素,比如第一个案例中提到的乐乐在下午多睡了两三个小时。我们知道生活有规律是保持健康很重要的条件,而很多幼儿期的孩子生活高度随意或者适应大人的生活节奏,孩子作息的不规律,经常导致白天不该休息的时候睡眠,夜晚精神充足难以入睡。因此我们说对没有课业负担的学龄前儿童也要适当严格地按照作息时间安排玩耍、进餐、休息等活动。此外一些白天运动不足的孩子在夜晚也较难入睡,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白天时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形成正常的生理疲惫,促使夜晚顺利入睡。可以说,只有规律的生活才能让宝宝健康开朗,情绪调顺,而不至于因为作息问题和父母屡屡发生矛盾,亲子对立情绪因这些“小事”而增加,使宝宝的脾气越来越坏,乖戾胡闹。

下面的简表列出了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合理的睡眠时间,可供父母参考:

体温稍低有利入睡

另外,日本有研究认为儿童睡前体温略低于正常体温,有利于入睡,而被褥过热导致体温难以散发,儿童身体燥热会导致入睡困难,因此有条件的家庭,不妨在睡前给孩子擦身或洗温水澡,一方面有利于卫生,一方面擦身或洗澡后水气蒸发,会带走儿童体表热量,令儿童感觉轻松舒爽,非常利于入睡。

疾病可能导致睡眠困难

除了正常的生理调节问题导致孩子难以入睡外,父母还应注意,幼儿有时很可能因为某些病理因素导致睡眠困难,最典型的如儿童肠道内有寄生虫,寄生虫往往在夜晚在儿童直肠产卵,导致儿童感觉肛门发痒难耐,难以入睡。父母如果发现这些带有病理性的睡眠困难症状,一定要向孩子仔细问明原因,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下列睡眠异常现象,则往往是病患潜伏或发病的征兆:

(1)睡眠不实,时而哭闹乱动,睡眠不沉。

(2)全身皮肤干燥发烫,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超过正常次数。

(3)入睡后不安宁,头部多汗(湿了枕头),时常哭闹不安,摇头抓耳,睡眠易醒。睡后时有出现痛苦难受的表情或哭的表情。这些婴儿应去医院请医生检查一下并给予治疗。

要从幼儿思维水平解难题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在外面游戏时捡到一颗晶莹剔透的白色石子儿,她爱不释手,从白天玩到晚上,直到妈妈已经把她安排好躺在床上了,她仍然在玩弄那个小石子儿,妈妈很无奈,但并没有横加干涉,立即“没收”孩子的心爱之物。正在此时,小女孩一不小心,光滑的小石子儿滚到了床下,妈妈一看机会来了,就对小女孩说:“你看吧,小石子儿陪你玩了一天都累了,它都溜掉了,它也想要睡觉,你别再打扰它了,让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吧,等明天早上你再把它叫醒和你一块玩吧。”小女儿点点头很小心翼翼地睡觉了,生怕吵醒床下“睡着”的小石子儿。

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教育案例,它成功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幼儿期孩子的思维是形象思维,他们会把自己的感觉和认知的道理推广到没有知觉的事物,用拟人化的思维看待一切,他们认为什么东西都有感觉有想法,甚至和人的生活习惯都一样,而案例中的妈妈就是利用了儿童这样的心智特点,诱导孩子体谅小石子儿的“劳累”,从而稳定了孩子的情绪,还潜在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等品质。

因此我们说只有“哄”宝宝才能睡觉觉,这个“哄”一方面是有技巧的、用平和的方式帮助孩子从神经比较兴奋转入神经比较抑制的睡前状态,另一方面是要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让他在情绪上比较稳定,对睡觉是一种很安全、很舒心的感觉,而不是被强迫,对睡觉存在恐惧、无奈、不安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