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10548400000036

第36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习惯是怎样炼成的

什么是习惯

我国着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自动化的结果。

分清习惯和长期计划

在习惯养成的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现在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好习惯,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但是如果追问下去,培养这些好习惯是为了什么呢?父母们会给出千差万别的答案:为了进更好的学校,为了将来考大学,为了将来找好工作等等远大宏伟的目标。其实这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讲,不是要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而是要孩子进行一个长期需要坚持下去的计划而已。计划和习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你将两者混淆,那么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就非常非常地难了!那么很多父母就会问习惯和计划究竟会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判断一个目标是习惯还是长期计划很简单。它们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一种行为而得到一种结果。但通过习惯这种行为所得到的结果是立竿见影的。比如说,要孩子养成早起叠被的习惯,那么他就会拥有一张整洁的床。如果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那么每次锻炼后他都会有一种精力充沛焕然一新的感觉。每一次习惯的行为都会带来一种快感的体验。儿童之所以会养成咬指甲的习惯是因为可以分泌唾液,体会到甜的感觉。成年人养成剔牙的习惯是因为可以增加口腔的舒适度。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根据我们自己体会到的快感来不自觉地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

那么对于长期计划呢?长期的计划并不会给你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样的锻炼身体,如果你体会不到锻炼后很爽的感觉,那么对你来说就会是一种负担。很多人想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只是表面的目的。更多人的目标是想拥有一个完美的身材,而对于锻炼身体后所得到的身体的放松和愉悦根本不去体会。所以就会有很多人在寒风中呲牙咧嘴地跑步,并不断地想想影星的身材来激励自己。这样的行动就很难天长日久地坚持下去,其实孩子也是一样,你表面上希望他养成某个习惯,但这个习惯的指向却是一个伟大的难以实现的目标,孩子无法体味每次行为带来的快感,因而常常半途而废。

所以,每当有培养孩子习惯的想法蹦出你的脑海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这究竟是一个习惯还是一个计划!

习惯都是小事情

习惯往往没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压在人的脊背上,而是时时刻刻用眼前的“甜头”来诱惑我们继续下去。所以想要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就要让孩子能够体会习惯所带来的好处。在下决心养成一种习惯时,一定不要想着前方有一座大山需要孩子去挖掘,而是要让他把目光死死地盯在眼前的“甜头”上面。

习惯养成要多久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已成为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思考习惯和行动习惯

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思考的习惯,一种是行动的习惯。行动的习惯容易养成,思考的习惯很难养成。人有两面,一面敏捷,一面比较愚钝。敏捷的是我们的思想,一个想法一个瞬间而已。我们很难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如何去想。这很大一部分受到先天培养的制约,也就是所谓的观念。因为它太敏捷了,还没等到我们提醒自己去换个思路想想的时候,它已经飞跃千山万水,一往无前地向西天去了。另一个愚钝的是我们的行动,虽然愚钝,但却很容易改变,因为当愚钝的行动重复多次之后,就会不通过大脑而自发地做出行动,也就是只受我们的下意识的控制。例如叠被,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是有些强迫自己去叠。而当养成习惯之后,每天迷迷糊糊中,眼睛没睁时被子已经叠好了。所以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刚开始时可能需要一些奖励,一些强迫,一些提醒,但这都是值得的!

所以,习惯的养成要在一个明确的前提下,那就是你要孩子养成的是一个习惯而不是计划,然后再考虑孩子应该如何去做。刚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点的强迫,但这个过程不会很长也很值得,要孩子努力地去体会每个习惯动作完成后能给他带来的快感。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以“耐心听别人讲话”为例,如果将其培养成技能化的习惯,可以视此为命令或铁的纪律,一旦违反将受重罚。可以相信,人是可能这样养成习惯的。但如果按人格化的习惯培养要求,则重在培养对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严。

可以比较一下,技能化的习惯会使人机械,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人格化的习惯则可能是自然和谐的,因为已化为理念,内心会认同也会有热情。简言之,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习惯培育的是真正的人。深入思考,我们还会发现,人格化习惯具有再生性和迁移性。譬如,你习惯了关心和尊重别人,你不但会主动问候,耐心听别人讲话,你还会注意不把自己的包放到别人家的桌子上妨碍别人等。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最重要的具有迁移价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