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10548400000003

第3章 让“吃饭问题”回归本能——谈不吃饭的心理问题

高老太太的小孙子文文今年只有4岁,但文文的吃饭问题却让老太太苦恼了很久。自文文懂事以来,他就不喜欢吃饭,到吃饭的点他总是没有耐心坐在饭桌边,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玩具。为了让文文能乖乖地吃饭,高老太太可谓费尽心思,一开始她认为可能是她做的菜不合文文口味,便想着法变花样做文文爱吃的东西,但面对美味的饭菜,文文往往吃两口就没兴趣了,以致每次吃饭高老太太都要追着孙子喂。陈女士也遇到了和高老太太同样的问题,她的宝贝女儿的吃饭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在哄骗都无效的情况下,陈女士甚至不惜忍痛将女儿饿了几顿,但最后女儿还是没有乖乖地吃饭。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孩子不肯吃饭的现象,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吃饭问题使很多家长非常苦恼,常常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家人全体出动,煞费苦心地哄孩子甚至是吓孩子吃饭,最终孩子也只是勉强吃一点东西,本来是人最本能的活动——“吃”,怎么会变成一场家长和孩子智力、体力甚至毅力旷日持久的较量呢?孩子的厌食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如何才能破解孩子的“吃饭问题”?

孩子“吃饭问题”的心理解析

用吃饭控制父母是孩子乐于做的事

吃是一种本能,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新生婴儿饿了,就会哭,就会主动寻找奶头;如果吃饱了,就会停止吮吸,就是吸了,也会吐出来。5-6个月大的婴儿,就会有自己吃的欲望,他们会“抢”大人手上的勺子,或者用手抓东西吃。所以吃是儿童天然的能力,是不学而能的。

但是为什么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会出现让家长哄着吃饭的情况呢?这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过度关心所造成的。

与以往认为孩子心智简单的传统观念不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对父母的行为和情绪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情绪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行动,比如在哺乳期,母亲情绪不好时哺乳,婴儿会通过观察母亲的表情和奶水异常的滋味,判断此时不宜进食而拒绝吃奶。有研究表明,从孩子10个月起,他们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因此,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孩子自然是会觉察到的。

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当然这也包括人际间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那么他们会用吃饭来控制父母,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孩子一旦发现吃饭可以很轻易地控制大人听自己的话,那么他们自然会乐此不疲地做出种种不吃饭的姿态。

每个人都需要进食空间

其实,在不吃饭的问题上还有生物本能赋予我们“进食空间”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不被关注地自然地进食,这是每个人“享受吃”的必要条件。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自然自在的“进食空间”,如果不信,你可以尝试去注视一个正在很投入吃奶的婴儿,他会马上做出调整位置的举动,扭头、用目光警惕你的注视,甚或停止吸吮。而3-4岁孩子在若干双眼睛的注视下执行着“吃”的任务,原本享受的过程,变成了“受罪”。无论是用玩具哄骗还是打骂,都是在强迫孩子吃饭,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对食物产生厌恶感,造成厌食情绪。作为一个成人,如果你在吃饭时,有一群人居高临下地围观,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是否有种被关进动物园的感觉?所以,众目睽睽之下进食空间被压缩到“狭窄”的程度也是孩子倒胃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年四季、不同年龄段食量本不同

孩子的食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孩子往往是在春夏期间长身高。秋冬期间长体重,这两者不一定是同时进行的。如不注意这一特点,一年四季都是一个食量,孩子就会得消化不良症。另一方面,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生长速度也不一样,也会影响到食量。一般情况下,1岁后,随着宝宝生长速度减缓,食欲也呈下降的趋势,年轻的妈妈会误以为是孩子突然变得胃口不好了,而这其实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此时如果安排1岁后宝宝饮食,一般可以是三次奶 三次主食,宝宝每日的奶量不能太多,400-500毫升左右,喝太多奶品自然会影响孩子吃主食的食欲。

孩子“吃饭问题”破解之路

面对控制,心平气和地反控制

降低关注度,减轻心理负担,让“吃”回归本能。为了防止孩子利用父母为他吃饭担忧的心情而任性,以不吃饭作为达到某些要求的手段,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因孩子不肯吃饭而产生的焦急心情,也不要在他们面前谈论他不吃饭的事,这会使他们对吃饭更加反感。纠正孩子用吃饭控制大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如果他不吃,父母千万不要把这当个问题,而应保持平和随便的态度,不要勉强他或哄他。孩子不肯吃饭时不要大惊小怪,要不动声色地把食物拿开,空一两顿不给零食吃。在饭后像平时一样把剩下的饭菜收拾好,让孩子知道他这一餐饭没有在正常时间吃是很正常的。在收拾完后,如果孩子要吃饭,妈妈要平静地对他说:“孩子,你饿了吗?我们真不忍心,可是下一顿饭要到12点才能准备好。咱们都要等到那个时候,你忍一忍好吗?”在这之间,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对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千万不能提他刚才没吃饭的事。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同样还是大家吃完就将餐桌收拾好。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饿”。

如果我们以哄骗、以精巧的玩具、以委曲自己等行为来换取儿童的合作——按时按量吃饭,等于告诉他吃饭不是他的事,等于告诉他按时吃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等于告诉他没有吃饭的能力,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父母千万不能有什么良心上的内疚,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应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对孩子的其它行为充满了关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时还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忍着满腹的怜爱之心,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对于宝宝的吃饭问题,妈妈要放轻松,再放轻松。

采用对吃饭问题以自然态度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议论吃饭这件事,如父亲可能忍不住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这样做就会告诉儿童父母是在用饥饿来威胁自己,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己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甚至假装赌气,来让父母难受,从而恢复原来的状态——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使自己回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利用“吞咽敏感期”培养早期饮食习惯

有研究表明,4-6个月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又称敏感期),7-9个月时咀嚼动作开始富有节奏而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断奶后的摄食行为就比较正常。而过晚添加辅食或者吃得过细的孩子,吞咽能力会相对落后,导致吃饭速度慢、经常含在嘴里不吞咽等等。所以,大人们一定要注意孩子早期的饮食习惯培养,利用“吞咽敏感期”适时添加辅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咀嚼进食习惯,鼓励孩子自己吃。

“过家家”教育:让孩子参与准备饭菜

2-3岁的孩子特别喜欢“插手”,凡是自己动手摆过的东西就比较喜欢,不妨让他们一起参与做饭:洗菜、剥豆子、摆碗筷等等,让他们感受“成就感”,这顿饭肯定美滋滋、香喷喷的。等到孩子6岁左右,可以建议他学习做饭,来刺激他的嗅觉和感官。孩子总是很乐意吃自己准备的东西。

此外,中医有“脾胃乃后天之本”的说法,又认为“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胃健康运转才能为儿童长身体提供所需要的“养分”。强健脾胃最根本之道是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因素,坚持锻炼和户外活动能促使孩子食欲增强和对营养的吸收。

在总结上面解决孩子吃饭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形成这样的信念,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但是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利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根据这样的原则,做父母的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让孩子对自己能负责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不仅会得到一个吃饭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还最终得到一个健康、快乐、有能力并勇挑重担的社会中坚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