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10548400000021

第21章 自卑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孩子自卑有失败感怎么办

“老师,林林不和我拉手做游戏。”在上音乐游戏课时唐凯文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悄悄回头看了看林林,他满脸不高兴,低着头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好像有什么心事。这几天老是听到有小朋友告林林的状。林林从小班开始就是李老师带的,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他以往不是这样的。仔细想想,最近确实看不到林林活泼的身影了。动不动就发脾气。前几天,还和小朋友打架,以前他可是从来不这样的。老师把林林叫到身边,问他:“你怎么啦?发生什么事了吗?”一连串的问话让林林抬起了头。老师看到他的眼睛里充满泪水。林林用两只小手抓住老师的胳膊很委屈地说:“李老师,我爸爸和妈妈吵架了,他们不要我了。”老师安慰他说:“不要紧的,他们大人吵架是有原因的,你是他们的乖孩子,他们怎么会不要你呢?”说到这儿,林林用更大的劲抓住老师很激动地说:“李老师,这回他们吵得很凶,你不知道,他、他们离婚了,他们就是不要我了,我没有妈妈了,我也不能和爸爸玩了,呜呜呜……”说完钻到老师的怀里放声哭起来。

自卑从何而来

自卑,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导致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自卑心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有一项调查显示,66.1%的中学生承认自己有自卑感,其中,有8.9%的学生承认自己的自卑感相当严重。

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而产生的。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

自卑心理不但是对自己某一方面评价过低,而且还会泛化到其他方面,让人变得过于敏感和好掩饰。他们好从别人的言行中“寻找、发现”对自己有利的评价,而由于担心被别人知道,对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饰或否认,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研究表明,自卑严重的人,有以下心理缺陷:

(1)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掩饰自己的弱点。

(2)对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

(3)倾向于超脱现实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严重的孤独感。

(4)缺乏竞争意识。

自卑心理的产生与人的自我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总是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反馈、比较—确认中建立自我观念的。在建立自我观念的过程中幼儿也会自卑,幼儿会由于某种原因怀疑自己、轻视自己,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懦弱、害羞和畏惧。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自卑心理在幼儿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幼儿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为:

1.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及集体活动中说话,甚至平时也轻声细语,不敢大声说话。

2.不敢在公开场合做事。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在公开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往后缩、而不是往前冲。显得拘束和谨小慎微。如当教师让这种幼儿带头做游戏时,他们就面露难色,没有别的幼儿那种自告奋勇的精神,有的马上说“我不会”、“我不行”之类的话,个别的还会哭起来。

3.没有主见。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许多事情不敢自己做决定,回答问题思前想后,优柔寡断,要么不吭声,要么轻轻地回答“不知道”。

4.不愿与别人交往。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喜欢一个人独处,从不主动地提出问题。

自卑感虽然容易泛化到对自身的各项评价中,但其产生的原因都是具体的,在幼儿期到学龄期,比较常见的容易引起儿童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父母离异造成孩子自卑

有研究资料显示:离异家庭中,2-3岁的儿童表现出倒退行为,如已会自己穿衣服的孩子变得像小时候那样又要等大人帮忙;3-5岁的儿童出现容易发怒、打人、无故责备自己的情形,每天不知道该做些什么;5-6岁的儿童增加攻击性,容易发愁;7-8岁的儿童容易害怕、悲伤,期望爸妈和好如初;9-10岁的儿童出现失落感,拒绝成人帮助,孤独,不爱接触人,愤怒,忌恨父母;11岁以上的青少年则出现悲伤,不爱说笑,为父母离异和失去幸福家庭感到羞耻和窘迫,父母重组家庭后有的孩子为自己改名换姓感到难堪,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变得孤独,不爱接触人,行为退缩,对未来和婚姻这件事感到很烦恼,失去信心。

离异家庭中的子女适应新家庭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常出现障碍,学业和智力也会因父母离婚的伤害而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心理危机长期得不到解决,身体健康也将出现问题。这些心理危机,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和新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感等情况相关。

家庭经济条件差异造成孩子自卑

由于中国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在同一所学校中学习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敏感的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会处处感到与别人的差异,从吃喝穿戴到文具、交通工具,甚至课余游戏,都是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因素。学生每天从一上学就会比较各自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父母接送孩子的车是否阔气,自己上学的自行车是否是名牌,自己的早餐是否寒酸,文具是否破旧过时,课余的游戏项目别人是否比自己高档等等,都会时时在儿童心里比较。有的学校规定上学必须穿校服,虽能遏制一些攀比穿戴的现象,但是学生还是将无法统一的服饰(如男生脚下的运动鞋)作为攀比对象;有些学校出于助贫的好意接受贫困生或提供免费课本,但做法上由于不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敏感,往往出现偏差,如单独划出一个班并特别命名,如宏志班之类,有的在免费提供的课本封面上印有“免费”的字样,这些都是人为地将隐性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显性化,如同给孩子的脑门上贴了标签,让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身体缺陷造成孩子自卑

青少年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形态、外貌、运动能力等的发育状况是造成部分学生自卑的重要因素。有的孩子对自己的身材、容貌和气质特征不满意,特别是有些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如儿童有先天性唇裂(俗称兔唇)、共转性内斜视(俗称斗鸡眼)、六指、脊柱变形、过胖或过瘦、太高或太矮、身体虚弱、口吃等生理缺陷时,当这些缺陷遭到小朋友同学侮辱(起外号)、嘲笑时,不能客观接受自己生理的缺陷,在极度的失落和无奈中,逐步形成自卑心理。

将自卑转化成积极的力量

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着作《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点自卑,只是程度不同,适度自卑感可以成为推动人发展的动力,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他认为,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或者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但是,当自卑感已造成了心理困惑甚至引起问题行为时,就会导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不良。因此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卑心理既能成为超越自身的动力源泉,也能成为自暴自弃、放弃竞争的祸根,在平时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将孩子的自卑心转向积极的方面呢?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爱不变

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往日的幸福之家分散了,家变得不再完整。从此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健全的家庭里。不管是跟着妈妈生活,还是跟着爸爸生活,对于孩子来说,都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安全感。他们没有了安全感,就会把自己的悲伤和愤怒埋藏在心里。和家庭完整的孩子相比,孩子会出现自卑心理。最使孩子难堪的是有些人可能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这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不要他了。这都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变态心理。孩子在人际关系上容易变得消极,封闭自己,由于失去了爸爸或妈妈而产生的心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敏感、多疑、孤僻或粗暴等性格特点。一些父母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离婚,而在离婚时就把孩子当成了包袱;有的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另有一些父母,因为对自己的婚姻、个人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孩子苛刻得不近人情。这些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完全懂得离婚的概念,他们只是想无论父母吵架有多凶也不想让父母分开。实际上,离婚对他们来说还是相当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所以,如果感情不合必须要离婚的父母,一定要处理好两人和孩子的关系。两人如果实在不能在一起的话,在离婚之前要先和孩子商量,让孩子知道父母虽然不能在一起了,但是对他的爱并不会改变。离婚后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和孩子团聚,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父母离婚了,自己以后就没有爸爸或妈妈了。

如果能引导孩子认识到亲生父母离婚重组家庭后,孩子会有两个爸爸妈妈,会获得双倍的爱,或许能让孩子尽快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贫富问题

当孩子因为家境不如别人产生自卑时,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财富观念,让孩子认识到“穷不扎根,富不长苗”,富家孩子炫富时恰恰是在证明他们只能坐享其成,并非是自己能力的体现,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也不要屈从于命运,认识到物质方面的财富是可以挣来的,自己绝不比别人差。课余时间或假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勤工俭学,目的不在于挣钱多少,而是让他感到自己有挣钱的能力,体会父母谋生的艰难,端正自己的财富观念。

身体缺陷造成孩子自卑

对于因身体缺陷导致的自卑,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陷,身体没有缺陷的心理说不定也会有缺陷,人在自身缺陷面前不应自卑,而应努力改观或从其他的方面超越别人。让孩子客观看待自卑: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体胖或体瘦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多积极参加运动;身体缺陷可以手术矫正的,应该适时矫正;不能矫正的,应该从孩子擅长的方面入手,积累成功和自信,逐步摆脱自卑感。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若是孩子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他去做,而是让他先从较容易处入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

对怀有自卑感的孩子,为了让他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应该引导他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这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