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眠障碍一本通
10546000000054

第54章 焦虑与失眠如影随形

美国精神病学会对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估计为10%~25%。我国虽然还没有进行全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部分省市的调查结果也大致如此。尽管如此,共同的报告显示各种睡眠障碍(尤其失眠)是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可以表现为频繁觉醒,伴有焦虑性梦境,使得焦虑病人总是担心无法入睡或维持睡眠。这类病人临床病征大多表现出慢性波动性,经常恶化或加重。

焦虑和失眠的诊断:与焦虑障碍相关的失眠或其他睡眠障碍,总是作为焦虑障碍的症状之一。临床上焦虑、抑郁和失眠三者的共存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临床医生是否充分认识到失眠与各种焦虑或抑郁障碍的相关性非常重要,而病人主动配合医生,积极进行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系统综合治疗,关系到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

谈到焦虑的诊断,似乎人人都明白焦虑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医生要诊断焦虑究竟是正常心理反应,还是焦虑问题(焦虑亚健康或焦虑亚临床状态),或者是焦虑疾病(焦虑症),需要花较多时间。在医学上要诊断焦虑症,需要符合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下: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1)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爱心提示

(1)如果焦虑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焦虑症。

(2)如果焦虑除了病程短于6个月以外,符合其余的诊断标准,应诊断为焦虑问题(包括焦虑亚健康状态或焦虑亚临床状态)。

根据反应判断症状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的焦虑诊断标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什么是焦虑反应、什么是焦虑问题,什么又是焦虑疾病。如果您能正确认识这些与焦虑相关的概念,就可以帮助您卸下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并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相关的问题。

(1)焦虑反应:是人们对躯体内外刺激产生的在焦虑方面的适当反应。例如,人们在晚上看紧张刺激的电视剧或电影时,会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惧等情感反应。看到电影中的坏人在追赶好人时,担心好人被抓,而为之着急,并且会有相应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甚至两手用力握紧,屏住呼吸、出汗等反应,这种状态称应激状态,引起应激状态的内外刺激称应激源。而到了晚上该睡眠时却久久不能入睡,睡梦中见到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景,这些都是正常的焦虑反应。

(2)焦虑问题:焦虑是一个从健康→疾病的谱系,包括焦虑的正常心理反应、焦虑的亚健康状态和焦虑的亚临床状态,以及焦虑疾病(焦虑症)。例如汶川大地震中有些幸免于难的受灾同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噩梦。如果程度不很严重,很快自愈,这就是正常的焦虑心理反应。如果焦虑比较严重,已经引起白天表现在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影响自己集中注意力和思考问题的效率,或者比平时容易激动、发脾气,此时可以认为是有了焦虑问题,其中程度比较轻,时间比较短的称为焦虑的亚健康状态。如果情况更加严重,已经明显地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感到难以应对存在的焦虑问题,需要找心理医生或专科医生帮助。此时焦虑症状和相应的情绪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和躯体症状(如食欲下降,胸闷,躯体不适等)已经很重,只是时间还比较短暂,如果不注意处理,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疾病(焦虑症)。这种比较严重的焦虑问题,差一点就会达到焦虑疾病的程度,可以称为焦虑的亚临床状态。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防止进展到焦虑疾病的程度,逐渐可以恢复健康;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疾病。由此可见,从正常的焦虑反应→轻度异常的焦虑问题(亚健康状态)→较严重的焦虑问题(亚临床状态)→到焦虑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生理→病理的谱系。

两种治疗焦虑的方法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缓解焦虑、紧张和认知的歪曲有较好疗效,同时对失眠症状也有治疗作用。对尚未达到焦虑疾病(焦虑症)的焦虑亚健康状态或焦虑亚临床状态,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往往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即使对焦虑症患者,也应该采用心理治疗,作为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用心理治疗的选择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多种行为治疗(松弛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2)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特别是安定类(即苯二氮草类)药在各种焦虑障碍及其相关失眠的治疗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和依赖性问题,这使得多数专家不主张单独使用苯二氮草类药,而是主张使用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左旋西酞普兰、舍曲林和文拉法辛等能同时改善焦虑和失眠的这类药物。第三代非苯二氮草类安眠药,如唑吡坦、依斯唑吡克隆、扎兰普隆等也可在入睡前服用,但缺乏抗焦虑作用,与抗焦虑药合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