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技术:艺术思维
10542700000003

第3章 技术-艺术思维

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当我们迫切需要某种形式和效果而又不能实现时,会加倍感到亲自掌握一定手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需要、角度和力量。

一、技术-艺术思维的含义

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包括思维单位的复合、思维方式的复合等。其中“思维单位的复合”是指,作为技术思维基本单位的技术表象和作为艺术思维基本单位的艺术形象融合为作为技术-艺术思维基本单位的技术-艺术复合形象。即可用技术表现的艺术形象以及只有用技术才能表现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具有“技术-艺术”的复合性。

单独的技术思维或艺术思维,不是“技术-艺术思维”,而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分。只有在为了同一个任务或目标,通过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对接、匹配、支持、互证、互动并最终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才是“技术-艺术思维”。从一般系统论、控制论的思维方式看“技术-艺术思维”,存在着一个“技术-艺术思维系统”。该系统在优化条件下,应能充分显现技术、艺术双方各自的某种只有在该系统中才会有的特性或特质。同样一批因素或存在,其价值存在和价值实现,全看如何组织、如何系统化。从某种意义讲,事物发展的实质是组织系统的发展,而系统的基本因素并无根本性改变。“技术-艺术思维系统”就是这一无穷系列中的一种系统形式。在这样一个新的思维形式或事物系统中,存在并发生着一系列的自暗示、自要求、自组织、自优化等过程和机制。思维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认识和利用其中的事物结构和相应的思维结构。

复合性任务,需要复合性人才;复合性人才,需要复合性思维。技术-艺术思维是在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和相应的新艺术出现之后,使得古往今来的技术和艺术的结合问题更加突出、更具特点,在社会和艺术对技术-艺术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的背景中,有必要专门在理论上提出技术-艺术思维这种复合性思维类型并展开相应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家肖永亮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肖永亮以他的勤奋、才智和魄力,以他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涉足了文、理、工、医等领域的研究,而且成就斐然。1996年初,肖永亮将事业方向转入了美国主流影视娱乐圈,在美国新闻集团FOX影业蓝天制片厂任总工程师,并进入核心领导层担当技术总监要职。他负责该厂信息化技术、电脑制作系统、网络设计管理、影视数字化、三维电脑动画和多媒体技术。承担了FOX总厂多部获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的电脑特技制作工作。肖永亮担任过《泰坦尼克号》、《星舰迷航记》等大片的电脑特技制作,在《泰坦尼克号》一片中,杰克与露丝在冰海上生死离别的场面就出自于他的团队创制。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主要体现的是技术水准。在技术层面上,肖永亮的代表作《邦尼》使用了当时世界顶尖的追光手段,它将纤毫毕现的兔毛、丰富细腻的眼神,活灵活现于观众面前。影片讲述了一只长耳朵兔子,在厨房里与一只不断骚扰它的飞蛾进行较量的故事。《邦尼》一片的诞生,彻底打破了电影传统的常规制作模式,不用摄像机,全部依靠电脑制作来完成。1999年,《邦尼》一片荣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肖永亮先生也由此成为了捧得奥斯卡金像奖(动画片类)的第一位中国人。

二、技术-艺术思维的种类

1.按照技术-艺术思维内容或技术-艺术应用领域的不同,可有:艺术活动中的技术-艺术思维、设计活动中的技术-艺术思维、语言表达活动中的技术-艺术思维。

艺术活动中的技术-艺术思维是指,用技术-艺术手段完成艺术创作、欣赏、消费等活动中的思维。如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等门类中的思维。纯粹依靠感官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思维,与采用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思维,就有不同;艺术消费活动中,技术的作用和使用也占有重要地位,相应的思维方式,是技术-艺术思维方式。

设计活动中的技术-艺术思维是指,用技术-艺术手段完成各种设计任务过程中的思维。

语言表达活动中的技术-艺术思维是指,在用技术-艺术手段进行对各种事物的形象语言表达活动中的思维。例如,对包括艺术、设计、科学、教育、技术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中有关内容的图示、图谱、图库等图语以及声语、体语、物语方式的表达。应当注意,语言表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表达可以为艺术、设计活动服务,但其本身并不等于艺术、设计活动。例如,艺术创作中需要的图谱,与科学、技术、设计、教育等领域中的图谱,具有相同的语言表达意义。反过来,艺术、设计活动中,广泛使用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技术-艺术应用领域”及其思维的另一种表述可以是:图像处理中的技术-艺术思维,动画中的技术-艺术思维,设计(如广告、展览、建筑、服装、音响、界面等)中的技术-艺术思维,传媒(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中的技术-艺术思维,教育技术中的技术-艺术思维,等等。

例如,在图像处理领域,有了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作为保障和支撑,很多艺术构思和创意才能够得到实现,并且这种技术使得艺术家的创作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快速的复制、方便的剪切、随心所欲的修改和撤销、丰富的艺术效果等等,让艺术家的天马行空的创意不再是梦想。艺术家在运用Photoshop进行创作时的技术-艺术思维表现是,进行技术思考,可以使创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技术,让艺术思维很好地实现和执行,不至于使我们的艺术构思变成空洞的和虚妄的东西;进行艺术性思考,可以让创作保持艺术性,不至于因为技术的采用或更新而偏离艺术轨道,也不至于使我们的图像处理创作变成死板僵化、缺乏形式美感和艺术创造的视觉垃圾。总而言之,利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任何片面地强调艺术思维或技术思维都是不对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一种技术-艺术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完美地实现我们的创意和理想。

2.按照技术种类的不同,分别可有:“手工技术-艺术”思维,“机械技术-艺术”思维,“电子技术-艺术”思维;“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思维,“生物技术-艺术”思维,“人工智能技术-艺术”思维,“通信技术-艺术”思维,等等。

三、技术-艺术思维的特点

1.复合性。“复合性”在这里是指不同思维方式的复合。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复合形态。同一技术因素或技术思维,同一艺术因素或艺术思维,在独立形态中与在复合形态中,在不同的具体复合情境中,是有区别的;复合形态包含着各因素的互动作用,尤其是在思维产生方面的互动启发作用。复合形态包含着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永相矛盾的艺术与技术”([法]亨宁·里特尔语。见: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着选读(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5.)等等思路或说法。

技术-艺术思维,不仅集成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的优势,同时也为进一步吸纳科学思维、社会思维等思维方式建造了一个新的平台。这样,以“艺术的视野、技术的能力”为特点的技术-艺术思维,便成为一种具有新功能的复合性思维方式。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水墨动画片的拍摄很复杂。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牧笛》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迪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技术-艺术思维,常常需要在“内容专家-艺术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组成的团队组织中进行。其思维属于团队组织思维,不是一般的群体性思维。团队组织思维强调思维的组织性,包括思维的策划、设计、管理。管理者应能从技术-艺术作品全局进行整体思维、结果思维、管理思维。每一个参与工作的人,应有一定的全局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2.主体性。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平台,有可能以新的主体形式,显现那种在单独技术思维或单独艺术思维形态中难以显现的事物与能力。例如,体现技术-艺术复合形态的专业、学科,与单一的技术类专业和单一的艺术类专业不同;技术-艺术的复合形态将技术和艺术两种独立形态各自可能具有的发现、表现、实现的功能融合为一体,从而在客观上应能体现出独特的、强大的发现、表现、实现事物的功能。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对艺术、科技以及意识的综合性研究三者合而为一的探索与实践”,属于这种方向的一类重要研究。这是我们认识和研究技术-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思想。

现代人类思维前沿的各种思维主题、思维方式和思维成就,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可以并且应该体现在技术-艺术思维中。这就使得技术-艺术思维有可能在吸收、利用、统摄全部人类最先进成果方面,具有足够高的信息含量和吸纳能力。例如,积极尝试将人脑的高智慧和电脑的高性能结合在一起的“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可以和技术-艺术思维统一起来。有了这样的一种平台和联系,我们可以尽情地将所能知道的先进的思维信息,用到技术-艺术思维中来。同时,又可以把技术-艺术思维的结果和问题,随时拿去和人类的先进思维相比照。今后,我们将从事物和思维的角度,密切关注技术-艺术主体及其思维方式可能做出的新贡献、新启发。换言之,技术-艺术主体及其思维方式如何创造事物和显现事物,是我们抱以极大期待的一个领域。

3.合力性。技术-艺术思维合力,体现在各自特有的和共有的“显现力-表现力-实现力”。

在思维效率上,用数字媒体技术做艺术,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等活动的思维效率。具体表现在,思维时间缩短,思维信息增加,思维操作便捷。在艺术生产中,往往在艺术思维方面要用很长时间,有一定难度,而技术操作与实现本身,通常可以是很简单、很快的。尽管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形,但总的来看,数媒技术大大提高了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思维的效率。

在思维内容上,技术-艺术的结合具有可能的对于单纯艺术和单纯技术的超越性。技术和艺术在结合过程中相互显现,因而在整体上增加了思维的内容。如,在对同一艺术因素、手法、创意等方面的感知、理解、表现、处理和利用上,数媒艺术思维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自由度;数媒技术所具有的在复制、拼贴、保存、搜索、传输和参与者的大数量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得技术-艺术及其思维能够充分实现和提高自己的表现力。从作品角度看技术,复制技术让更多的人明白并享受作品光韵特质的不可复制性,拼合技术为做出专属于自己的“精气神”提供了方便,搜索别人的实质在于“搜我”。总之,基于网络的数媒技术-艺术是继机械技术-艺术之后的又一次革命与解放,从而使人类艺术活动、艺术思维能够在大群体及其系统的自组织、自发展机制条件下得以有含量、有生命力的发生与发展。

四、技术-艺术思维方式

除了基本的技术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外,作为复合形态的技术-艺术思维,其复合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事物思维。技术-艺术思维面向一切事物,有着比单纯的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更加宽广的视野。在发现、表现和实现各种事物的过程中,也在努力了解技术-艺术思维自身和技术-艺术思维者自身的特性。

2.群体思维。技术-艺术思维中,出现了许多人参与的思维方式。网络技术,为大众利用技术进行艺术活动并因而才有相应的技术-艺术思维以及出现更多更好的技术-艺术作品,提供了根本性的条件。

3.互动思维。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为互动艺术以及相应的互动性的技术-艺术思维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4.合作思维。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思维能力的人,为了一个共同话题而进行的互补性和共构性的合作思维。这种“一课题、多思维”情境,容易显现合作者各自的独特优势及其关系。

5.资源思维。利用资源进行思维,是提高思维效率、获得思维成果的一种基本方式。网络思维资源是一类重要的资源。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技术-艺术思维的基本优势在于资源性。

6.形式思维。能否以技术形式采集、储存、传输信息并进行一系列技术制作,是一个基本的技术-艺术思维方式。

五、技术-艺术思维内容

1.技术-艺术思维的三类基本内容

技术-艺术思维的内容包括“艺术-设计-语言”三类活动。“艺术”是指运用技术-艺术手段进行艺术活动;“设计”是指运用技术-艺术手段进行设计活动;“语言”是指运用技术-艺术手段进行一般的语言表达交流活动。

在以“技术-艺术”为手段解决三类活动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具体的“艺术-设计-语言”内容有所了解。“内容专家”是指从技术-艺术角度出发的熟悉具体问题并能给出自己独特理解与帮助的人。在无论是“艺术-设计-语言”哪个方面的作品中,人们往往会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创作者们首先暴露出内容方面而非艺术技法或技术手段方面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不足。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技术-艺术思维中的内容专家。

2.技术-艺术思维的主要模式

(1)技术-艺术。包括各种关于技术和艺术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技术-艺术”整体特性的思维。

(2)科学-技术-艺术。将艺术、技术以及“技术-艺术”放在“科学-技术-艺术”系统中进行思维。

(3)艺术-技术-“技术-艺术”。由独立形态到复合形态以及倒回去的思维。

(4)“技术-艺术”因素-非“技术-艺术”因素。这里所说的非“技术-艺术”因素,是指不采用某种“技术-艺术”手段来实现“艺术-设计-语言”活动的情形。例如,某种艺术创意无法使用某种技术而必须采用别的方式,至少在这里就没有特定技术及其思维的问题。另外,也指与具体的“技术-艺术”手段没有直接关系但具有重要作用的素质(观念、能力、精神等)、条件、机遇等因素。

(5)应然-实然。或,想做-能做。在技术-艺术思维中,特别明显地表现为,对于某种“艺术-设计-语言”活动任务所需要的“技术-艺术”手段、条件,总是在“应然-实然”或“想做-能做”这样两个方向上进行思考,而最终是在实然、能做形态上进行具体工作的。

中国摄影艺术家郎静山先生曾经说过:“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中国造型艺术中,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画面留白,形成空灵感,而用松竹梅兰表现画家的高尚风格。郎静山先生将现代摄影技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理论相结合,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集锦之法”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之本,因而国际上评论郎先生的作品是“最现代的、同时又是最中国化的”。

六、技术-艺术思维分析

1.技术-艺术思维的事物分析

(1)“技术-艺术”的复合,是一切事物复合的一个具体事例。事物的复合,具有复合效应、群体效应。在复合体中,事物原有的某些特性得到新的显现和隐退。

(2)“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语)。这里的“道-神”,从客观事物和主观心理两个根本性的角度,表明了“技术-艺术”所具有的普遍的“事物-心理”意义。例如,表现在物质形态的拼合、复制等等操作,同时具有技术、艺术、事物、思维的意义。即,同时可以说是技术、艺术、事物、思维的拼合、复制等。知道了这个关系,我们便可在所有“技术-艺术”所共同地表现出的某些结构上,去认识和利用所暗示的这一系列关系。

(3)课题-环境-主体。技术-艺术活动及其思维,涉及课题、环境和主体三个基本因素。有许多专业人员参加的、有充足经费和市场支持的创作环境,本身比较高难的创作课题,对主体的要求更加严格、高端,因此,“一人独揽天下”的格局不大可能实现。而在较低层次、环境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一人独揽天下”,即,要求创作者是一个多面手、全能者。

2.技术-艺术思维的心理分析

(1)技术-艺术思维习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思维习惯,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任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提出或出现,都要求着人们很快地适应并能建立起相应的思维习惯。如果老是按照一般的技术思维、艺术思维来考虑问题,那就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满足新的思维主体、思维方式的需要以及其新的思维功能的发挥。

(2)技术-艺术思维的心理生活。擅长于“技术-艺术”复合型思维的人,总的来说,能够从复合整体上考虑问题。其中,可以分出以下三种基本的类型:偏向于艺术思维的-偏向于技术思维的-在“技术-艺术”两个方向之间比较均衡的。在“技术-艺术”思维的三类倾向中,都可能以某种优势作为思维自信的基础和标准。

(3)技术-艺术思维的自信心。技术-艺术思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或获得思维自信:在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追求等方面,由于采用了技术-艺术思维方式而取得一些灵感、成功;认识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所特有的思维责任;作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广泛运用于“艺术-设计-语言”活动或者为科学、实用等主题服务,独特地实现优越的价值;作为一种工具,主动并有独特效果地启发对象(如观众、使用者等)的思维;作为一种具有自我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在理论上可以独立地提出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思维和技术、艺术等相关问题(如提出了技术-艺术和一般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一般复合形态的认识和创造问题等)。

(4)技术-艺术思维的能力结构。第一,需要研究技术-艺术思维对于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两者的促进作用与整合作用。技术-艺术思维把人的思维中的偏向于技术的特点和偏向于艺术的特点综合了起来,使得两种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在各个人身上表现不一的、看上去相反的一些特点,给以独特的促动和适当的调和或有力的整合。比如,某些艺术思维可能非常地特别、极端,但是技术可能实现不了,于是,这种取向或走向就可能有所收敛(当然,艺术思维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不会容忍,并可能转而采用另外的某种方法);某些技术思维可能比艺术思维走得更远、更有效,从而刺激、支持和强化了艺术思维的某种取向。又如,技术思维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的互补与迁移关系。“互补”是指在能力组合中,各方之间互相补充其不足;“迁移”是指一种能力的类型和水平可以体现在另一种能力中。

(5)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结合的生理-心理基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性理论问题。一般而言,在“科学-技术-艺术”等活动中,所需要的“躯体-大脑”的官能以及相应的事物、语言等,相互渗透但各不相同。彼此相距甚远甚至相反的两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如何能够结合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思维,是否可以从技术结构中的艺术因素和艺术结构中的技术因素这样的同一性角度入手来探讨,需要研究。像鲁迅这样的同时兼有几种互不相同且都能达到很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像那种“左手写诗,右手写思想”的人,确实也不容易。但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却又有着这样的要求。技术-艺术思维,是一种典例。

3.技术-艺术思维评价

(1)内容。内容性、思想性,始终是一条基本的评价标准。能否体现出对艺术或其他表现主题的新发现、新理解,能否体现出技术-艺术思维方式所应具有的一种直指巅峰、兼容并包的开阔、大气,是思维评价中的一类重要的思考。

(2)技法。艺术创意、构思的特点,技术选用、使用的特点(适当的技术、使用得有特点的技术、新的技术)。

(3)融合。技术-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恰当。例如艺术目的性和技术经济性的适当关系的考虑。

七、技术-艺术思维的训练

技术-艺术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表述能力。分别从艺术角度、技术角度和“技术-艺术思维”角度,表述同一现象、事实、经验。

2.记忆能力。包括:艺术记忆(形象、思想、感觉等),技术记忆(工具记忆、材料记忆、操作记忆等),以及“技术-艺术”记忆(着重对于“技术-艺术”的联系、转换等内容与技能的记忆)。

3.转换与整合能力。不断地在“技术思维-艺术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转换和整合的能力。

4.“技术-艺术”对于事物的发现、表现和实现的能力。对于技术、艺术以及以“技术-艺术”为手段所表现的内容的独到、深刻的理解能力和发现、表现、实现的能力。

八、技术-艺术思维的基本语言——形语

这里所说的“形语”,是指形象形态的语言,或形象语言。包括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感知觉形象的语言,即图语、声语、体语、物语。

这里是指狭义的形象语言,和文字语言相对。广义的形象语言,包括文字语言中的形象语言。文字语言的音、形、义,都可以或可能有一定的形象形态的表现方式。文学语言是文字形态的形象性语言,即在形式上不具形,但在内容、意义上,具有形象性。形语常常可以用来表达生活、科学、教育、传媒、管理等领域中文字语言无法表达、不易表达的内容。形语担负着人类的形象表达需求与满足的神圣功能。形语从形象角度表现事物结构和思维结构。形语具有独特的和无限的对于“艺术-设计-语言”领域的“审美-功用-信息”价值的表现力(从功能角度讲。即,形语可以独特地显现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质)和实现力(从最终形态角度讲。即,形语是要给出最终形态的)。“一图胜千言”通俗、典型地说明了这一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技术-艺术合力作用下,形语本身得到极快的发展,其表现和实现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内容越来越深刻、效果越来越明显。人们普遍存在着用形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需求,成功的形语使用又进一步强化了形语需求。形语需要专门的学习、研究和制作,需要逐步形成人们的使用习惯。

通过视觉感知的形象形式的语言。图语在“科学语言-技术语言-艺术语言”中都有表现和使用。视觉传播是以文字与图形等为媒介的。

(1)视觉艺术。绘画艺术。影视、动画的视觉形象部分,属图语范畴。

(2)影视、动画语言通常是图语和声语的结合形式。

(3)分形艺术。用数学的手段进行创作。作者要有数学功底,同时要有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基本技能。

(4)课件艺术。在图语、声语的艺术设计方面,除艺术性外,还有科学性、卫生性(包括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等要求。

(1)“现代设计语言”的一种意思是指艺术设计中使用的形式、符号、技法等语言。另一种是指程序设计语言。

(2)CG技术设计。

(3)视觉传达设计(字体、标志、插图、编排、广告、包装、展示)。

(4)课件设计。网页设计等。如进行内容框架的设计以及界面设计、主色调设计、导航设计等。

(1)图画、图示、图式、图表、图形、图像等。有“字符语言、图形语言、色彩语言”等思路和说法。

(2)科学语言包括“专用的科学术语、形象化的图形语言和形式化的符号语言”。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费曼图。几何学、图论、计算机图形学等,人体观察学中用“统一的形态观察标准”对人种、民族的区分;(3)图形分析模型

声语

通过听觉感知的具有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形式的语言。听觉传播是以语言与音响为媒介的。

(1)听觉艺术。音乐艺术。音响艺术(“音响效果”是指,戏剧、电影和其他舞台演出的创作手段之一。运用多种专用器具和技法,摹拟或再现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枪炮声等,创造舞台真实感,以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录音艺术,播音艺术,配音艺术。腹语艺术。

(2)朗诵艺术。

(3)影视声音艺术创作。

(1)声音设计是指在影视节目制作中对整个节目或片子的音响部分(包括语言音响、音乐音响和效果音响)作总体设计,以便使音响和其他艺术手段一起共同完成艺术形象塑造的工作。

(2)虚拟仿真系统中声音设计。多媒体声音设计。数码艺术家用声音设计布料花纹。

(1)有“音声语言”的说法。

(2)在声音形式方面,有如发音或发声,音响,音乐,人声和器声,朗读声音,广播信息或声音的形象,说话、听话等。

(3)理论研究方面,有声音元素、声源发声、心理声学等专门研究;有关于音乐、语言、画面和叙事的理论和背景的研究;关于声音叙事的研究。体语肢体语言或体态语言。“身观”(亲知)、体验等行为具有体语意义。

(1)人体艺术、行为艺术,艺术体操等。

(2)舞蹈、戏剧、武术、杂技、模特等表演艺术,演讲、主持等,是体语或与声语的结合形式。

(3)器乐学习与演奏中强调“指与音合,音与意合”。

社会角色形象设计;礼仪方面的姿态、动作设计;演讲、主持等活动中的形象、动作以及相关内容等方面的设计;教育等领域有关形象、动作的设计。

(1)“面部表情-声音表情-体态表情”三种表情语言中,“声音表情”属“声语”范畴,其余属“体语”范畴。

(2)手语;动作示范;对话、交流;形体动作、表情识别。

物语

自然物、人造物所表示的一定的语言意义。将人的表达物化,或将事物拟人化来表达情感。如:“花之物语”。

(1)“新小说派”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

(2)现成品艺术。大地艺术。

(3)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品。陶艺。编织、剪刻、木偶。皮影艺术。魔术艺术。插花艺术;建筑艺术。环境艺术。网络互动艺术装置。收藏艺术。

(1)立体设计。包装、展示、展览、舞台、装置、场景(真实)、环境设计中,主要使用物语。

(2)各种实物性设计。家具、道具、服装、烹饪等设计。

(3)材质技术。鱼拓技术(把活鱼沾湿,拓在纸上成为图形)。

(1)有“材质语言、空间语言、气味语言”等说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驯兽师、炼钢专家所能感受到的对象的语言。

(2)实物表示。亮灯方式;以物代物、以物代钱、以物代史。

(3)实物模型。文物考古。实地考察。

(4)媒介即信息。

形语是具形的形象,即具有具体的视像(图形、图像等)、声音、躯体、实物形态。形语本身表征心理与事物发育所能达到的一定阶段、状态和形态。符合或达到较高形式化要求的形语,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应有较高的表意价值。如,要求连续、系统地,几种形语综合地来表示某一深刻思想或抽象存在。形语作为技术-艺术思维的基本语言形式,与形象语言、表象语言作为艺术思维、技术思维的基本语言形式,在思路上是一样的。

形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广泛运用于“艺术-设计-语言”领域。其中,“艺术”是指运用艺术元素和规律进行的审美表现和创造;“设计”是指根据具体的功用性目标要求,运用设计元素和规律进行的功用表现和制作;“语言”是指信息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方式。三者的本质特征分别为“审美-功用-信息”。形语的信息特征是指,形语具有信息的表达和传递的语言功能。艺术、设计大量使用形语,形语成为艺术语言、设计语言的主要形式;形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也需要或体现艺术和设计。形语有艺术、设计因素,但形语不是艺术、设计本身,而只是其语言形式。从语言内容而言,除了艺术、设计外,还有用一般的形语进行信息表达的本体性的内容,如,科技语言、教育语言、传媒语言、生活语言等。这些语言,不同于专门的艺术语言、设计语言。

总的来说,“技术-艺术”是“艺术-设计-语言”的表现和实现的工具、手段、生产力,“技术-艺术”以形语作为语言,能使“艺术-设计-语言”的目标得到更好的表现和实现。“艺术-设计-语言”是“技术-艺术”的基本应用领域。这里的“艺术”包括各种门类的艺术,特别需要关注由于技术的作用而扩大了范围和功能的艺术,例如科技艺术。形语在“艺术-设计-语言”中的使用,大大发展了形语本身。

计算机语言属于符号语言、技术语言;网络语言使用包括文字语言和形语在内的所有的语言形式;互动艺术中除图语、声语外,还使用体语、物语。不同形语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技术在形语形态转化中起有重要作用。如,作为声语的音乐声音可以转换为作为图语的曲线图形。形语的技术-艺术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复合形态和合力机制的思维方式而不只是具体的制作方式来理解时所具有的工具和理论意义。人类对于图像、声音、躯体、物件等感官信息的接受数量和理解能力远远大于对数字和文字等抽象信息的接受数量和理解能力。将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实验的模拟,使仿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实现图像化、可视化,使仿真的系统具有了三维、实时交互、属性提取等特征,极大地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虚拟现实技术更加具有生命力。

通常所说的“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属于“设计”领域。展示中,有相当比重的是物语。当年杜尚的《泉》,实际上是以物语方式赢得艺术认知的。艺术中的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使用的主要是物语、体语;广告中,有很重要意义的是声语。广播里的广告,属于纯声语范畴。“形态表达”这种说法中,包括概念表达(文案写作)、字体表达(文字、符号设计)、图形表达(标志、招贴、装饰设计)、立体表达(产品、展示、陶艺、雕塑设计)、行为表达(活动策划、行为艺术)、空间表达(环境、景观设计),这一思路中的“形态”,仅限于“视觉”范围。

有研究把语言按媒介的不同分为音声语言、字符语言、图形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肢体语言、空间语言、气味语言等(祝锡琨等。形态语意[M]。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101.)。这种描述所指事实,与上述形语相似。

一般而言,语言种类和功能的增加,可以扩大人的思维范围。“技术-语言-理论”等,都具有工具意义。例如,画面、音质清晰度的提高,扩大了视听觉的范围,使人能够感知更大范围的客观世界;技术扩大了艺术的范围;理论扩大了人的视野;新的语言形式,如“理论语言-形象语言-经验语言-事实语言”,使人“多长一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