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49

第49章 研究写作能力

研究写作能力,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是新生物的探索性理论见解及其文字表达能力。由于任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都是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并以文字或图画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及见解,所以,开发和启动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必须提高自己的研究写作能力。

在任何科学研究中,不管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要提高研究能力,一是要选好题目,善于选择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又悬而未决或未被人发现和重视的课题;二是要弄清已知,即前人和他人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不重复制造别人已经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三是,要从已知中找出疑问、短缺或误解,从而把握科学研究前的疑点、重点和难点;再者,要找出解决疑点或问题的新答案,并经过调查和论证,使新答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五是要根据新的理论见解,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可操作性措施。可以说,了解已知,把握疑点,论证新知,提出对策,是任何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过程和原则。

任何科学研究成果,不管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要借助一定的文字或图画形式来表述。所以,提高写作能力是提高和实现科研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语言是有声的文字,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是一致的。因此,提高写作能力除了要把握不同文体等规范要求外,要遵循文起于学、文源于知、文行于思、文求于实、文感于情、文蕴于理、文贵于精、文创于新的要求。

实证例说之一:地瓜炉里的科研选题

有人问我:你作为一个“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科研上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科研选题选好了,研究就成功了70%;如果你有像烤地瓜炉里的地瓜那样的多层次课题悬挂,你也可以成为国家级的专家!”

科学研究是由已知求未知的研究,即解决未知问题的研究。问题,是用“?”号来表示的。问号像是秤钩子,钩子大了挂的重,钩子多了挂得多。谁脑子里问号大而多,谁就挂出更多更大的学问;谁脑子里一个问号也没有,谁就不可能有属于自己创造的学问。这正如烤地瓜的地瓜炉一样,不用钩子挂上地瓜,就烤不出世人爱吃的又香又甜的烤地瓜,甚至是白白地浪费了炉火。

地瓜炉里放地瓜是有大有小,而且是分层次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选题,也是有大有小和有层次的。我把选题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轻量级、短平快式或短跑式的选题,即运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在很短时间内研究和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回答的热点话题。这如同地瓜炉里的小地瓜,很快就能烤出来;二是中量级或中长跑式的选题,即在三五年内能够研究解决的问题。这如同地瓜炉里的中地瓜,要用较多的时间才能烤出来;三是重量级或马拉松跑式的选题,也可叫做常青树式选题,要用一生的精心研究或跟踪研究,才能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如同地瓜炉里最大的地瓜,要用最长的时间才能烤出来。

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应当同时具有三个层次的不同类型的选题。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中小层次的课题研究可为大层次研究提供经验和理论积累,而大层次研究可为中小层次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这也同地瓜炉里烤地瓜一样,大中小皆有,出炉时间不一,又可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这是我一生科学研究的“秘密”,也是特有的研究经验。在我年至60岁时,我奉献给社会的不再只是“烤地瓜”,而是“地瓜炉”。

实证例说之二:文字功夫当学蒲翁

要使文字表达达到准确、精炼、简明、深邃、生动和形象的要求,即炉火纯青的地步,绝非易事。这既需要有文字写作的理性知识,也需要有自己的实践锻炼和经验总结。不过,别人的经验对自己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要学文字表达的准确、精练、形象和生动,莫过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因此,文字功夫要学蒲翁。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可以说,在语言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几乎是加一个字不行,去一个字不行,换一个字也不行。请看书中一例:

牛飞

邑人某,购一牛,颇健。夜梦牛生两翼飞去,以为不祥,疑有丧失。牵市口,损价售之。以巾裹金,缠臂上。归至半途,见鹰食残兔,近之,甚驯。遂以巾挚股,臂之。鹰屡摆扑,把捉稍懈,带巾腾去。某每谓定数不可逃,而不知不疑梦,不贪拾遗,走者何遽能飞哉!此文不到100字,讲了如此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且还告之世人“不疑梦”和“不贪拾遗”的人生哲理。当然,我们现在作文不能再学用蒲翁的文言文,但作白话文时,语言也应当准确、精炼、生动和形象。就这一点而言,文字功夫学蒲翁是对的,也必定是大有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