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10535800000022

第22章 创新思维是一个尚未解放的必然王国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两个哲学专用术语。在哲学上,如果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处在未知的盲目状态,叫做“必然王国”;如果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有了理性认识,处在已知的自由状态,叫做“自由王国”。

人的创新思维及其创造能力的有无或大小,其源泉何在,活力何在,自身的成因何在,社会的影响何在,怎样才能使人们对新问题的理论认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并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创新思维自由王国的国王,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成功者,仍是一个有待继续破解的必然王国之谜。就多数人而言,目前还只是自己创新思维的必然王国的无知的守门人或忠实的奴仆。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个口号:解放创新思维的必然王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创新思维及其创造力的必然王国之谜,从表层现象上看,有诸多令人费解的异常之处。例如,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过创造力的测试,得出的结果是:20~45岁之间的人,只有5%具有创造力;17岁年龄段的人,有10%的人具有创造力;5岁的儿童中,有90%的人具有创造力。美国加州中学生的平均考试成绩在50个州排在倒数几名,但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位居全美第一位,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驰名世界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门口塑造了10尊电器发明家的像,一边是爱迪生、法拉第等5个外国人像,另一边是日本本国5个大发明家。但这10位大发明家,都是没有上过大学的(王科灵、王小平著:《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这些令人费解的结果能够说明什么?又不能说明什么?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创造力不如中学生,而中学生又不如学龄前儿童;中学生平均考试成绩甚差的地区,反而是科技发明和创造率最高的地区;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却是电力技术的大发明家。难道可以认为,人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发展,是来自年幼无知和教育短缺吗?!显然,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不做这样的结论,又怎样解开令人费解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谜团呢?

如果把话题转到中国来,问题变得似乎更加复杂难解。1600年以前,在世界重大科技发明和创造中,有60%的成果来自中国。然而,在1600年至今的400多年中,中国虽然有诸多的科技发明和创造,但没有一项能够影响世界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创造。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及其创造能力,为什么在1600年前领先世界各国,而在1600年以后则处于落后状态呢?难道可以认为,中国人由于天变或世变的原因,已经丧失了创新思维及其创造能力的基因和源泉吗?!显然,我们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不做这样的结论,又怎样解释中国人创新思维及其创造能力冷却下降的成因之谜呢?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人的思维科学及创造能力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步多起来,已为在这个问题上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同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哲学家只从哲学上研究这个问题,社会学家只从社会学上研究这个问题,教育学家只从教育学上研究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只从历史学上研究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只从心理学上研究这个问题,生命学家只从生命学上研究这个问题,文学家只从文学上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家只从科学上研究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只从经济学上研究这个问题。这种研究,虽然各有所据,自有其理,但难以形成整合性科学共识,从而不能准确完整地回答人们心中的诸多疑问。

也许是由于我个人学业上的多次变动,以及教学研究工作上的多种经历,还有我在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多元兴趣和选择,或许是由这种经历所决定的已不属于自己的使命所支配,在我60岁之后,不由自主地选择了这个理论和实践的难题。有的同志鼓励我说:“你的这个著作如果问世,必将是一部醒世和惊世的创新之作!”我说:“此言差矣!我至多只是用一种‘万能胶’,把已有的成果进行一次系统整合而已。当然也会有自己的一些创见,但主要的创造者不是我。所以,不求什么醒世和惊世,只求对世有益无害,我愿足矣!”

说到我的学业及工作经历,确有与众不同的历史。过去,自己也曾认为这是命运对我的无情捉弄,而现在则认为,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在1986年成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主要原因。上初中时,我酷爱文学。但升高中时,学校领导硬把我保送到山东工学院工农预科学理科;高中毕业时,本来想考大学的新闻专业,但学校领导硬是把我保送到山东工学院学金属物理专业;金属物理专业刚刚入门,学校又硬是把我转到山东财经学院学金融专业;毕业后,本来想当银行家,学校又硬是让我留校当教师;刚刚踏上金融教学的讲坛,学校被撤销,又到菏泽师专劳动建校,当木工、电工、油漆工、玻璃工。开学后,在中文系刚刚讲完逻辑学和写作课,又被分配搞教育学教学研究;刚编出了教育学教材,又被分配当广播站的编辑、播音员、机务员,还兼任学报主编,当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员;回到恢复的山东经济学院后,又改行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以后又当了山东经济学院马列部主任和副院长;后来,又到山东财政学院任院长13年;现在,任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和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正是这些多变的经历,使我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认识具有多种视角和思维,较少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和禁锢,从而也是在有生之年热心研究创新思维问题的心理动因。若能运用别人制造的材料和自己的灵感,为人们打造一把通向创新思维王国的金钥匙,那将是在我的数百项研究成果中最有价值的一项创造或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