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10533900000025

第25章 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原文”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大意”和外物接触便互相摩擦,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庄子认为,真正高明的人,是不会让自己总是处于奔波忙碌的状态之中的,而是应该懂得适可而止,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拥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在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唐朝的大将李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高级统帅。位列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名,战功无人可及。

由于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因此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习文练武,又有进取之心。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的名将,韩擒虎每次与李靖谈论兵法,无不拍手称绝,并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后来,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早已对隋朝深感失望的李靖便投靠唐朝的军队。而文武全才的李靖更是得到李渊的赏识与信任,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军之任,一以委靖”,使李靖成为三军的最高统帅。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靖负责抵御突厥。有一年,突厥军侵犯大唐边境,李靖仅率三千精兵,仅用半年的时间就成功消灭突厥政权。随后,李靖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

由于李靖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尽管他不是李世民的亲信,但李世发还是决定重用他,将李靖提拔到右仆射(宰相)的位置,与房玄龄等重臣平起平坐,而且李靖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年。

虽然身居高位,但李靖却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治国和在外行军打仗是绝对不一样的。虽然他觉得自己的才学跟其他的武将比起来,要远远超过他们,但要是跟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谋臣相比,那自己就算不了什么了。所以每当宰相们在一起议事时,他总是顺着别人的意思,一般不会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而李靖的这种平和的态度,也给其他的同僚留下很好的印象,不会因为他的卓越战功而妒嫉他,整个宰相集团的气氛也很融洽。因此,侍中王圭曾给李靖这样的评价:“才兼文武、出将入相”。

李靖在宰相的职位上呆了四年之后,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便决定退出官场,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是64岁高龄了。然而,此时西方又发生战事,李世民又将平定叛乱的重任委于李靖。而李靖果然宝刀未老,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平定叛乱,而且回师之后便立即上交兵权。同时奏请唐太宗,让自己解甲归田。唐太宗见李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不论是愚人还是智者,实在是少之又少,因为他们没有自知之明。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职;即便有病,也不肯辞官。而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如今,我不但要批准你的请求,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立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李靖退休后,唐太宗特别优待他,并赐给他两匹良马,千匹绸缎,还专门为他制作一根寿杖,以方便他行走。

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稳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当一个人功高盖主时,便会受到主子的猜忌与提防。而对于李靖,李世民也一直放心不下,因此每次他派李靖出外打仗时,直接拨给李静掌管的兵力都不会超过五千人。但由于李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三五千士兵到他手里,就能发挥三五万兵马的作用。同时,李靖又是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他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退守。因此,虽然李靖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多次遭到小人的诬告,却终得善终。可见,懂得知足,不但可以常乐,而且还可以远离祸害。

与李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朝的丞相李斯。李斯(前284年—前208年),字通古,楚上蔡(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丞相,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据说小篆就是由他创造的。

李斯出身于平民,但他胸怀大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拜荀子为师,几十年勤学苦读,终于成为秦朝的丞相,位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尽荣华富贵。李斯曾协助秦始皇合并六国,统一中国,对历史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到头来却落个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可悲下场,不免让人生出诸多的慨叹。但归根结底,李斯的悲剧,在于他在追求荣华富贵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逐渐丧失,最终迷失方向。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他们都是荀子的学生,而韩非出众的文采,就连李斯自己也自叹不如。秦王在读过韩非的《孤愤》、《五蠹》等文章之后,对他极为敬佩,曾发出“如能跟此人交往,死而无憾”的感叹。后来,韩非来到秦国,并显示出他那过人的才干。但韩非毕竟过于正直,他虽有合并六国的千万条策略,却忽略了保护自己,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好友、昔日的同窗李斯已经变成一个恶毒的小人。于是,在韩非没有任何防范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早已对韩非怀有妒嫉之心的李斯便向秦王说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只会替韩国着想,不可能真心为秦国出力的。”而听信李斯谗言的秦王,很快就把韩非关进大牢里。随后,李斯便趁机迫使韩非自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又给秦始皇呈上有名的《焚书议》,秦始皇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把秦国以外的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等全部烧掉,并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把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全部在咸阳附近活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而这种残忍和愚蠢之极的举动,正是由李斯进行策划的。

后来,秦始皇在出巡的途中病危,临死前令赵高写一封诏书,有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其实,这本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扶苏是长子,立他为帝,不至于引起全国的动荡。然而,诏书还没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而身为掌管皇帝玉玺的赵高却心怀私心,想立与自己关系密切,却年幼无知的胡亥为帝。在此大是大非的关头,李斯身为丞相,掌握着最高的权力,本应为国家安危和天下百姓着想,主持正义,然而他却抛弃起码的原则,与赵高共同扶胡亥登上帝位。

胡亥继承帝位后,赵高的残暴本性便暴露无遗,他首先诛杀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右丞相冯去疾以及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和十多个公主;接着,赵高又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给老百姓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最后,赵高为独揽权力,设计杀死李斯全家。

不久之后,在各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秦朝很快便土崩瓦解。

李斯无疑拥有着过人的才干和才华,然而,在获得荣耀和富贵后,他却仍然不知足,最后导致人品和人格丧失,助纣为虐,最后反被小人所害。真可谓是自掘坟墓,咎由自取。试想,如果李斯没有害死自己的同窗韩非,或者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以大局为重,立扶苏为帝,或许中国的历史会因此而改写,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重写。然而,历史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假设。而李斯的下场,也正应了庄子“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的警训。

因此,那些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在对待名利上一定要适可而止,要做到知足常乐,才能避免危难。反之,如果为争名夺利而奋不顾身,则必然会落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