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0533800000008

第8章 感冒、流行性感冒、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初起阶段中医病名表热证

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主治温病初起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为病邪侵袭体表的必有症状,本症外邪性质为热邪,故自觉发热,体温有时可超过39摄氏度,反而恶寒症状不明显,只有毛孔闭塞且无汗的患者会有较明显的恶寒症状。人体感受热性病邪,耗伤阴津,故可有口渴、舌红、小便黄等热证表现。津液被热邪煎熬,也可能出现黄稠鼻涕、黄痰等呼吸道分泌物。咽喉肿痛等症状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中医学理论中“肺合于皮毛”也是咳嗽这一症状出于肺气、失于宣降的有力佐证。如果口渴比较明显,口腔、舌头干燥少津,而又病发于秋季者,多是燥热之症,会伴有咳嗽剧烈,痰少难出,或阵阵干咳。

表热证和里热证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恶寒症状及是否明显热盛阴伤。恶寒明显而没有阴伤热盛症状的,为表证;无恶寒而壮热口渴、舌红苔黄、小便短赤等热盛阴伤表现的则为里证。但也有两种夹杂而成的表里俱热之症,临床需仔细鉴别。

【用方】

银翘散——《温病条辨》

方剂说明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组成

连翘15g,银花15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歌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配伍说明

连翘、银花为君药,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薄荷、牛蒡子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有发散解表之功,若无汗者,可以加大用量,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二者虽为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反佐用之,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竹叶清热除烦生津,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三者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清热除烦的力量:栀子>竹叶>灯心草。荆芥穗、淡豆豉性微温,开毛窍,助邪外出,表邪通过此二药透表而出。

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对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也能改善人体的免疫环境。方剂组成中的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物是抑菌成分的主要来源。而荆芥的发汗解热功能据研究应该来源于其成分对汗腺的刺激作用。桔梗服用后有助于支气管中的稠痰变稀,变得易于咳出。而甘草通过其抗炎、抗过敏的功能,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支气管粘膜,使其少受刺激而减少咳嗽的发作。这些药物的协同作用,决定了银翘散比较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阶段。

方剂制备

方中所有药物混合制成散剂,每次取粉末9g,先用新鲜芦根煎汤,再加入药粉煮沸至药香大出,然后滤掉药渣趁热服用。病情较重者白天服用3次,夜晚1次;症状轻微者可白天服用2次,夜晚1次。现代也有将原方原量按汤剂方法煎服的用法。仍然是用新鲜芦根煎汤代替水煎药,药液香气大盛时即可去药渣服用,不能过分熬煮。如果服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则可增量至一日两剂。周身无汗的患者可在服药后加盖厚被,多饮热水发汗,有汗者则无须再发汗。

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药香大出时即取服,不要过分煎香。

使用注意

1.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病情发展比较快,所以在初期的表证阶段时间较短暂或不典型,诊断时应加以注意。

2.有许多急性传染病在初期阶段可表现为表热证,治疗得当可在此阶段痊愈,但应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以防外邪内传转为其他病症,如已经发生转变的须及时改变治法。

临症加减

1.冬季发病,恶寒较重、无汗,是肌表闭塞严重的反应,方中薄荷、淡豆豉、荆芥等辛温散表的药物可适当加重用量。或者酌量加入苏叶、葱白、防风等药;

2.夏季发病或多汗者,须减去荆芥;

3.如有胸脘部位痞闷不舒,舌苔白腻,犯恶欲呕者多兼犯湿邪,可加藿香、佩兰;

4.口渴严重者,适量添加天花粉。

5.咽喉疼痛较重,甚者颈项肿痛的,加马勃、玄参、僵蚕、射干、板蓝根等。

6.出鼻血,去掉荆芥、豆豉,加白茅根、茜草根、侧柏叶、栀子炭等。

7.发热较重者,可酌情添加黄芩、蒲公英等。

典型案例

张某,男,28岁,日前参加体育活动后出汗,脱衣不慎着凉。现自觉发热怕冷,微恶风寒,头痛咽干,稍有咳嗽,无汗来诊。查体,体温39摄氏度,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浮数。银翘散加味:连翘15g,银花15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川贝母6g,鲜芦根煮水煎服。

关于感冒

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并细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经5~7天痊愈。

感冒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并传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酒过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疾病影响呼吸道畅通时,容易诱发感染。感冒发作后继发细菌感染。感冒起病时鼻内有干燥感及痒感、打喷嚏、全身不适或有低热,以后渐有鼻塞、嗅觉减退、流大量清水鼻涕、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清水样或脓性分泌物等。若无并发症,病程约为7~10天。

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有许多种。由于中成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故很受人们青睐。但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中成药选用不当,也可延误病情。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1.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等特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染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

2.风热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

3.暑湿型感冒: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

4.时行感冒:病人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的症状相似,但较风热感冒病人的症状重。病人可表现为高热、怕冷、寒战、头痛剧烈、肢体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