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7):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10529400000010

第10章 工业物流效益

提要

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走向成熟,中国企业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物流措施乃至物流执行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物流运行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十五”时期以来,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的速度逐渐加快,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效率提升。工业物流是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效率状况在深层次上决定于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物流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工业物流的经济效益,最主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物流外包、全面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和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现代物流活动(Logistics)指的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从微观层面看,工业企业的物流是以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为始点,经过劳动加工,形成新的产品,然后供应给社会需要部门为止的全过程。总体上,工业物流可以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种类型。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提出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领域,强调高度重视物流管理。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革新,生产和销售领域内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仓储、配送、库存等物流环节上却存在很大潜力,物流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对物流的认识普遍得到了提高,开始把寻求成本优势和差别化优势的视角转向物流领域,对物流各项功能活动的管理也在由过去的分散管理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物流活动的有效组织和控制,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在保证物流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活动的成本。

一、工业物流方式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竞争逐渐走向成熟,迫使企业不断地对自身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做出优化调整。从物流角度看,在业务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物流措施乃至物流执行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工业发展对物流业务的需求不断加速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进口货物物流总额6.3万亿元,两者合计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7.3%,增幅分别达到25.1%和17.0%。

据测算,1991年我国GDP的物流需求系数为1.40,到2006年已经上升至2.85,这意味着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的获得需要2.85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比1991年提高了一倍多。“八五”时期,我国GDP的物流需求系数平均为1.54,“九五”时期上升至平均1.58,“十五”时期达到2.18.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反映出流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内在规律。

2006年1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008家工商企业在2005年的货运量合计为30054万吨,比上年增长25.5%,平均货物储存量增长21.2%;从费用增长情况看,信息及相关服务费比2004年增长48%,仓储费用增长25.4%,保险费用增长25.4%,配送费用增长24.9%,包装费用增长16.7%,货物损耗费用增长16%,运输费用增长15.6%。

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仓储、运输与配送一直是工业企业的基本物流需求,而且提出这些需求的企业逐年增加。特别是市内配送,有这种物流需求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4%升至2005年的68%。此外,对物流系统设计与咨询等增值服务有需求的企业越来越多。以物流系统设计为例,2000年只有12%的企业需要这种服务,到2005年该比例已增至40%。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工业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正在跃上新台阶。

物流需求的高速增长导致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大幅上升。2005年,全国212家被调查物流企业共实现物流业务收入2370.6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包装收入、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等现代物流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2.5%、37.8%,运输收入等传统物流业务收入只增长28.4%。从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来看,仓储型物流企业收入增长43.4%,明显快于运输型(28.8%)和综合型物流企业(24.9%)。

2.企业物流技术和物流措施有较大改善

(1)生产线物流系统获得大幅改善。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2005年生产制造企业现场物流采用看板管理的占41%;采用JIT配送的占25%;原材料直送工位的占44%;采用精益化物流管理的占41%;使用条码信息系统的占22%;采用企业集成化物流系统的占18%。这些数值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提高。

(2)企业物流管理采用多种改善措施。其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占25%;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占38%,原材料采购采用招标采购措施的占53%;实施ERP信息化管理的占56%;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占47%;采纳其他各种物流改善措施的占3%。

(3)多种现代化物流技术与装备应用于物流作业。其中,采用物流集装单元化技术,使用物流单元化容器的企业占28%;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3%;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占81%;采用吊车/起重机的企业占31%;生产线采用连续自动输送线的占41%;采用其他物流技术的占15%。

3.物流外包全面发展

随着产业竞争加剧和物流服务能力的提高,企业物流观念逐步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目前企业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以运输业务为例,2005年在被调查工商企业完成的30054万吨货运量中,货主企业自我完成的只有9900万吨,占总量的32.9%;委托第三方完成的达20153万吨,占67.1%,运输业务外包比例比2004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由于产品结构的差异,工业行业的物流外包需求各不相同。其中,运输业务外包比例最大的四个行业分别是水泥、煤炭、烟草和钢铁,其货物运输外包比例分别为89.6%、83.5%、81.3%、73.1%,均明显高于同期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

从物流外包的服务结构看,外包重心正在由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环节向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延伸,呈现物流业不断向制造业渗透、与之互动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采用业务创新和增值服务作为竞争手段,带动钢铁、粮食、煤炭、石化、汽车、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以及重点生产制造行业物流运作模式的转型加速。从具体品种来看,食品物流、药品物流、冷链物流、危险化学品物流等发展明显加快。

从工业企业对专业物流企业的满意度状况看,抱怨“作业成本高”、“作业速度慢”的企业比例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抱怨“作业差错率高”、“服务内容不全”、“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不能满足需求波动”、“不能提供供应链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种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企业对物流外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4.跨国公司给中国企业物流运作带来较强的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着眼于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对全球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力求使全球供应链的总成本降至最低,因而必须拥有完善的生产系统、采购系统和物流系统。从实际情况看,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而且大部分属于高端的物流服务,与中国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范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现代化、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在中国还未形成,一些跨国公司对部分物流业务不得不采取自营的方式。例如麦当劳,面对把面包、肉类和相关食物运输到中国各地连锁店的繁重任务,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就着手建立起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产品供应。再如,可口可乐也组建了自己的车队,用于灌装厂方圆50公里内的货物运输,而对更远距离的运输,则通过外包车队完成。

更多的跨国公司则是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给外资物流企业。据美世管理顾问公司调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物流业务80%以上是交给外资物流企业。目前,跨国公司物流外包业务最多的是仓储保管,其次是中转运输、市场配送以及代为报关,再次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设计、包装加工和条码采集等。外资物流企业凭借先进的运营理念和兼具标准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像马士基物流,其业务范围已覆盖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点货物流通区域。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引致的物流竞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物流企业之间的较量更多地表现为物流基本服务能力、增值服务能力和物流价格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对内资工业企业而言,这还仅是外部物流体系的完善和提高;跨国公司在物流运作方面的技术外溢效应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通过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合企业资源,再造物流流程,实现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工业物流效益逐步提高

企业物流运行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十五”时期以来,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的速度逐渐加快,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物流运行的角度看,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1.全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效率不断提高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按第一次经济普查调整口径计算,下同)。这一增幅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物流需求规模的快速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进一步下降之势。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物流效率提高在2006年产生了419亿元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而GDP增长又快于社会物流总费用的增长。2001~2006年,按当年价计算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3.2%,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均增长12.2%,而同期GDP增长13.3%;社会物流运行的费用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持续下降。到2006年,已降至6.4%,比2000年降低4.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效率和物流效益正在趋于提高。

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仍然明显偏高。以2005年为例,我国分别比美国、日本、英国和新加坡高出8.0、7.1、8.4和4.6个百分点。应当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在客观上也能带来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的下降。但是,我国物流领域资源消耗惊人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据调查,大约50%的工业企业在自理物流作业时,汽车返程空驶率在30%~50%之间;近30%的企业库房闲置率在30%以上。因此,在我国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的空间都还非常大。

2.工业物流速度明显加快

1998年以来,由于工业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呈稳定上升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上年的2.16次上升到2.3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8.8%;产成品存货增长率也由2004年的24.7%回落至17.9%,回落6.8个百分点。

从原材料库存看,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库存周期在1个月以内,所占比例在81%左右,这一比例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库存时间在1~3个月的企业所占比例则由2000年的25%下降到11%。这一趋势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时间较短且比较稳定,企业原材料库存的周转速度总体上正在缩短。

从产成品库存看,2005年有35%的企业库存时间在10天之内,这一比例比2000年的14%提高了21个百分点;库存时间在10天至1个月的企业比例由2000年的75%下降到50%。此外,还有15%的企业库存时间在1~3个月。这也表明,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时间缩短的趋势较原材料库存更为明显。

3.企业物流成本呈下降趋势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工业各主要行业的物流成本水平普遍有所降低。从各行业情况看,2005年物流费用率(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重)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水泥、煤炭和化学工业,依次为17.2%、13.1%和11.3%,均远高出同期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汽车、石油、有色金属、烟草,这些行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相对较低,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调查,2005年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2%以下的企业达到45%,比200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采购成本2%~5%的企业由2003年的50%减少到25%;占采购成本10%以上的企业由2003年的5%、2004年的8%降至0.从产成品物流看,物流费用占销售额5%以下的企业由2003年的33%上升到2005年的50%;占销售额5%~10%的企业由2003年的56%减少到25%。这说明,我国多数工业企业通过提高物流运作水平,使物流成本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仍有30%的企业原材料物流成本在5%~10%,19%的企业产成品物流成本在10%~15%。

2005年,美国企业的物流费用率为7.5%,日本仅4.8%,分别比我国低0.6和3.3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执行的专业化分工不充分,第三方物流发育不足。目前,我国企业原材料物流50%由供货方提供,另有31%由采购方提供,第三方物流仅占19%;而在产成品物流方面,27%的执行主体是生产者,18%来自第三方物流,55%是部分自理和与外包相结合。相比之下,在美国却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在社会化配送发展最快的日本,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份额更是高达80%。

三、限制工业物流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

工业物流是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子系统。工业物流效率并非只与物流活动本身的投入规模、技术水平以及组织管理有关,更在深层次上决定于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总体判断,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物流效益将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制约。

1.外部物流服务相对短缺

在产业规制上,受体制和机制约束,物流领域中内部分割、垄断、封锁的现象依然突出,物流尚未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秩序。现行政策法规在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对专业化物流企业形成了明显的限制。从竞争主体看,尽管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但企业规模和实力有限,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较低,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领域,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端产品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难以提供规范化的服务。由于创新能力匮乏,物流企业只能一味地使用价格竞争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不仅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客户需要,而且进一步加剧物流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工业企业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和运作风险。

2.工业生产方式落后,抑制物流外包需求

目前,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乃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的速度较为缓慢。企业价值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从物流、金融、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占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比重来看,我国只有12.0%,远低于美国的32.6%、德国的28.4%和日本的26.6%。据调查,2005年内资制造业重点企业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货运车辆66辆、装卸设备38台,分别是外资企业的3.4倍、3.7倍和1.5倍。企业最多是在自己的储运能力无法满足需要时再使用外包。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抑制了外包服务需求。目前,在社会总产品中,工业生产资料产品占75%,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85%以上。而在这些产品的市场流通中,工业企业自采自销比重高达70%。这个深不见底的巨大黑洞正是中国物流业发展落后、物流效率低下、粗放扩张、流程恶化的要害所在,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3.企业运作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优化

在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中,物流组织体制设置不合理、不科学。例如,计划、采购、供应、存储、运输等物流活动分属于各职能部门,决策层与管理层和作业层之间纵向脱节,导致企业的采购、供货、质量、生产波动、物资消耗以及库存结构等基础物流数据及信息无法获得有效的整理和积累;库存管理控制也达不到最佳状态,不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生产波动来柔性控制库存。在成本控制上,无法对物流费用进行分析与管理,难以采取总成本控制,分部门核算时物流成本模糊,各种物资、人员、设备设施和时间效率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从外部流程看,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配件供应商、产品经销商及物流供应商之间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易买卖关系,对“价格”等短期利益注重较多,而对服务质量的一致性、业务合作的长期性等考虑不够,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并且双方业务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沟通十分有限。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一方面供应商数量急剧增长,但另一方面原材料质量和供货期却无法保证,这不仅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也导致企业对客户订单反应周期的延长和抗市场风险能力的弱化。

4.物流人才严重短缺

现代物流是一项高度系统化、专业化的工程,需要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例如,在现代工业企业中,物流操作人员不仅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而且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生产工艺设备和需求的知识与信息,掌握企业前向的制造供应链流程、后向的销售供应链流程;物流管理人员不仅是运输和仓储专家,还必须熟悉软件程序及信息技术系统乃至电子商务技术。目前,中国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还比较低,很多人的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活动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国内物流从业人员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0%左右,高中及中专职校两者则占50%,并且受过系统物流教育培训的人员则寥寥无几。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物流教育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也还存在较大差距。寻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不仅对国内企业,而且对在华的跨国公司,都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提高企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转变我国工业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作为宏观管理的政府部门和微观运行的企业,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工业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首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1)清理完善现有物流业政策,加快形成符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WTO规则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总体规划,引导地区、部门和行业物流规划的合理布局。疏通多元化投资渠道,吸收国内外资本进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构建现代化的航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开放式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各类面向全国和经济区域的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

(2)加快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建立诚信社会,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鼓励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制定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3)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培养一大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物流企业。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从知识技能积累、技术体系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2.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物流外包

(1)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引导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物流环节剥离,协助企业妥善处理价格、技术、质量和交货期等配套难点问题,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鼓励相关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分工优势。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其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计税基数。新办从事物流技术和咨询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使用国产设备时,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对重点物流企业给予财政、信贷等融资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优先安排用地、用水、用电。

3.全面加强企业物流管理

(1)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共享。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引入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企业准确、迅速地完成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还能控制潜在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2)对产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引导和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资源与竞争优势选择供应链定位。或者以自身为龙头,建立供应链,或者进入其他企业主导的供应链。由生产商、第三方物流商、渠道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要努力做到整体化、系统化、物流一体化运作,力求整个供应链利益的最大化。

(3)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意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同时,还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做好物流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以加强物流成本核算。

4.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1)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现代物流专业和课程;另一方面要引导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资质证书教育,特别是逐步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

(2)拓宽物流人才培养渠道。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用智力投资方式帮助解决物流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3)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物流领域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举办国际及国内高层次物流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为物流人才的生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实施人才的柔性开放战略,采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熟悉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加快物流知识、技术、信息的扩散与转移。

专栏9—1

将物流外包进行到底

——青岛啤酒集团的物流变革之路

对于啤酒业特别是中国啤酒企业来说,供应链及物流管理从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啤酒消费既有日用消费品的稳定性特征又面临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大波动。对于生产及销售计划者来说,要么在波动的市场中总是能让消费者喝到新鲜的啤酒,要么永远在缺货断档及库存积压之间来回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啤酒是分量重、单品价值低、海量分销的产品,把数以万吨计的啤酒准确、及时地送到分散在所有偏僻农村或是繁华都市的消费终端,还要把啤酒瓶再收回来,物流服务水平的控制对于确保市场份额极其关键,同时庞大的物流费用对于利润也至关重要。

百年老店成为物流先锋

实际上,比之整个啤酒行业,青岛啤酒(以下简称“青啤”)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更具挑战性。因为青啤在产品定位上高、中、低档覆盖很宽,同时在分销地域上覆盖很广,因而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难度,远远高于喜力等仅仅定位于高档市场的国际品牌,更高于仅仅专注于一个城市范围的本地啤酒企业,问题也更加突出。在一系列的收购、兼并和重组之后,2001年青啤开始了持续的物流改革之路,“物流推进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而共和快捷也借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第四方物流(4PL)身份出现的供应链管理公司。

物流外包之道

青啤的物流改革是在非常明确的物流战略下进行的,双方联合项目小组为此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工作,也邀请了物流行业各方面人士参与。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就是此物流战略中的一个实施步骤,主要目的是以外包的方式解决仓储运输运作专业化的问题。此外,持续的组织改革也是青啤物流改革的另一条主线。

共和快捷建议青啤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取采用全国性公开物流招标的形式。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国内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一系列特点,共和快捷没有一开始就向物流企业发出正式招标书,而是先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向相关企业发出招标意向书,然后根据物流企业对于该意向书的回复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初选中标者发出正式招标书。在标书评估阶段,共和快捷的专家团队还对部分投标者进行实地考察。

2002年4月15日,青啤和招商局物流正式签署协议,合资组建青岛啤酒招商局物流有限公司。与招商局物流的合作,代表青啤的一个战略性选择。也就是说,青啤将不会以自身庞大的物流费用为基础进入物流行业,物流改革是让青啤在啤酒行业更有竞争力,而不是获取物流行业的利润。

将更多地关注物流水平、物流信息及物流成本的管理,而具体的仓储运输运作则由招商局物流等物流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来实现。同时,这样的合作也意味着青啤是以与物流公司合作的方式,而不是自己投资车辆仓库的方式来应对不断扩大的物流服务需求。

继续在物流改革中探索前行

在传统的分销管理体制中,分公司是一级完整的法人机构,人、财、物管理俱全,这样的模式必然构成库存分段控制、各自优化的局面,也必然导致物流分散管理、分散运作的局面。而这样的管理模式,恰恰是从根本上提升库存管理及物流运作水平,建立专业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重要障碍。

究竟是把物流作为销售完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是把物流作为支持啤酒运营全过程的计划、分拨、配送、提供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物流服务水平管理等综合服务的平台,这是解决物流问题的核心。

青啤近年来持续的物流改革,实际上就是朝着一体化物流管理平台的方向在逐步迈进。这一物流平台最终将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个将分公司、总部销售、生产、计划等各个环节物流职能集中在一起的,对青啤总体物流服务水平及物流总成本负责的物流部门,这个部门对内提供全过程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对外提供统一水平的物流服务,同时成为青啤管理物流服务商的唯一接口。第二,建立一个支持上述物流部门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信息平台。第三,建立一个支持上述物流部门一体化服务的统一的物流网络。

资料来源:根据共和快捷公司(Repex)相关案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