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523300000008

第8章 精神上关注少

1.忽视在精神上安慰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因达不到某种愿望,遇到某种无力处理的挫折或难以摆脱的困境而产生种种焦虑、忧愁、愤懑、羞耻和痛苦等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它不但能使孩子还不健全的神经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大脑神经细胞遭到破坏,使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容易导致疾病,而且也能对机体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削弱孩子的活动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变得厌烦、消沉,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

我国的家庭,基本上父母均有工作,很少有专职家庭主妇,而且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很多,但是对孩子的精神上交流却很少。很多孩子经常说自己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上的关心,只希望家长给自己精神上的关心和交流。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孩子进行安慰。通过安慰,使孩子平静、愉快,从消极的苦恼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困难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或者笼统地令孩子高兴,缺乏针对性地让他们消除不安和痛苦的情绪,那也难以消除孩子的精神痛苦。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安慰也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安慰也难以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共鸣。

对孩子进行安慰,目的在于使孩子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所遭受的痛苦减轻和平静下来,不能让孩子感到痛苦的时候再与孩子建立感情,而应在平时多与孩子接触,以便更多地了解和关心孩子。否则,即使进行安慰也会因缺乏针对性而收效甚微。

2.善于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感到自己家长除了对自己物质上的给予外,在精神上给予自己的并不多,甚至感到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因此,对孩子的精神往往造成了很大的创伤。所以,家长应利用各种机会同孩子联络感情,进行思想上交流。这样做,不但使孩子在心目中尊重家长,而且还可以教育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使孩子学会在情感上与人交流,并能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1)挤时间和孩子相处:现代父母都很忙碌,他们常常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相处,其实孩子非常希望与家长在一起交流,有的孩子甚至对家长在带自己去奶奶家路上说的话,都记忆深刻,并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家长不要小看在与孩子短期相处的这段时间,应尽量挤出时间来与孩子相处。有了时间多同孩子玩一玩,做点事,会使孩子感到母爱和父爱,他也会更爱自己的父母。

(2)彼此逐渐了解:家长与孩子接触少,互不了解,可能是感情上的陌路人。家长可以常同孩子坐在一起谈谈希望、理想,以及将来的志向,讲一讲家长的工作,自己学校中有趣的事情,对当前国际、国内大事谈谈看法等,这样会使孩子了解自己的家长,也会受到家长的感染。在家里,家长也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孩子对家长提出希望,对生活提出看法。

(3)共享苦乐:一些家长,总想尽量不把一些不愉快的事告诉孩子,其实孩子已从家长的惊惶神色中看到了信息,你不告诉他,他也不安,更影响他,不如比较概括地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向他提出要求更好一些。让孩子知道家长的一些难处,在孩子有较强心理承受能力时则可让其知道得更多,让孩子学会分担。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学会分担责任,会使孩子的心理更快地成熟。但是也要注意,尽可能轻描淡写地说,防止引起孩子情绪上的波动,一定要告诉孩子没有事,这件事情会很快地过去。用自己的自信心来影响孩子,这样也可以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更自信。

(4)餐桌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在一起吃饭是一个最好的交流机会,如在一次轻松的晚餐中,父亲提出最近收入一笔较多的奖金,想给家里人置点东西,请大家提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建设和提出自己的要求。如过节要请朋友来家吃饭,也让孩子提出他想邀请自己的哪些同学。这样,一方面使家长了解了孩子与哪些人接触,同时也使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亲尊重的家庭成员。

(5)树立理想: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家长可以详细地向孩子描述自己所做的工作,并流露出来自己对工作的热爱,这样一方面孩子觉得父母的工作很神圣,总有了解的欲望。可能的话,可以带孩子到你工作岗位,以便使孩子形成对未来理想的欲望。也可以同孩子谈论自己在干什么,有什么打算。有的孩子根本就不了解家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因此产生不了对家长的敬佩,也产生不了对工作的自豪感。要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告诉孩子,也要告诉他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是非常艰苦的,让孩子为家长的理想而快乐,并树立孩子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念。

(6)缩小“距离”:孩子有问题时,家长要当场解释,也可以经过准备再解释。对不正确的部分,要及时改正,树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的家长不喜欢与孩子沟通,因为孩子的话往往很幼稚,而且他感兴趣的事情,又是一些小孩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有的家长不喜欢这样的话题,并对孩子产生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高雅,总是在这些非常俗气的小事情上纠缠。实际上,这是孩子心理上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其年龄较小的时候,他们喜欢的就是这些,而长大后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就会向高雅的方向发展,家长不要把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应与孩子共同分享他的快乐。

如果孩子离家上学,或家长在外地工作,空间距离大,可采取如下方法来缩小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①可以常寄些明信片或信件给孩子,包括照片、报纸或杂志,使孩子感到时时都能收到家长的信息,感到家长就在自己的身边。

②经常给孩子寄些录音磁带,带去亲人的声音,比信件还要亲近。

③每次回来与孩子相见,一定要从外地买些衣服或工艺品,或者给孩子寄回,使孩子时时想着外地工作的家长。

④寄些照片给孩子,会加深孩子对家长的记忆。

3.善于理解孩子

(1)向孩子学习:许多家长为了维护自己做家长的尊严,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表示出自己不如孩子。还有一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是幼稚无知的。但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后一代人总是比前一代人更有希望,更富于朝气和活力。尤其是在今天,思想领域的解放、各种观念的更新,使现在孩子的思想发生飞速的变化,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已走在一部分父母的前面,因而做父母的要自觉抛掉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跟上时代的节拍。只有如此,父母与子女间才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很多家长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所以,一定要注意了解孩子的梦想,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听取他们的建议和创见。

(2)要细心观察:理解来自了解,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了解他们经常参加些什么活动,交些什么朋友,了解他们想些什么,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但是,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会产生闭锁心理,如果孩子有什么心事不愿告诉家长,家长却一再追问,这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家长非但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其实,孩子心中的神秘总会在他们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上露出蛛丝马迹,只要家长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是不难找到答案的,但不一定要事事追根究底,当孩子满怀心事,忧虑重重时,家长当然不应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但孩子不肯说时,家长也不必勉强,不妨告诉孩子:“看你心事重重的样子,我也很着急,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你。”让他理解家长对他的关心、爱护和真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愿向别人袒露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一样。

(3)要学会换位思考:在细心观察中达到了解孩子的目的,还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在观察中家长应经常反问自己,如果我作为孩子,希望有像我这样的家长吗?经常将自己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看看自己处于孩子的这个地位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吗?家长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比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要他们努力学习,不让他们娱乐,不让他们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不让他们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见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稍有其他爱好时,就不满、斥责。事实上,所有的孩子是努力学习的。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存在着差别,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家长如果能从自己孩子的心理出发考虑问题,态度就不一样了。家长要经常想一下,当我在孩子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怎样看问题的,当时我的家长有什么想法,怎样对待我的,我有什么反应,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两代人就容易相互沟通,家长与孩子间也可以达到心理相容了。

(4)把宽松、和谐引进家庭:如果家长和自己孩子间的感情发生了障碍时,家长应当利用闲暇时间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心,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争论,可以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一起共议家庭大事,共同探讨人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仅是家长又是孩子的好朋友,把宽松、和谐引进家庭,以深沉的爱,获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那种老子天下第一,让孩子唯命是从的家长作风已经过时了,家长千万不要不假思索地进行使用。

4.给孩子父爱

许多家长由于现在的工作非常忙,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把对孩子的教育任务交给了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这就给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带来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应该享有的爱出现了残缺,从而造成孩子的人格问题。

还有的家里是一方较为忙碌,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由另一方单独来负责,这就缺失了另一半的爱。而这样的缺失最多见的是残缺了父亲之爱,使孩子对父亲越来越陌生了。一些父亲并不是真的忙得一点时间也没有,而是家长没有把教育孩子的事情放在首位,如果他们认识到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则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父爱在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的孩子在缺少父爱的条件下,更是对父亲心存畏惧,就更加疏远父亲了。因此,父亲在忙碌之余,要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家人相处;而母亲,更应在促进父子良好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要破坏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要认识到没有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尤其是男孩经常处于母亲的教养下,在其性别角色认同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缺少父爱和可供效仿的父亲,因而易出现女性化倾向,胆小怕事、害羞、沮丧、抑郁、神经质、心胸狭隘、不够开朗等问题。还有一些问题行为,如尿床、逃学、小偷小摸等,都与缺失父爱有关。所以,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而且孩子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更能够面对未来生活的压力,迎接困难的挑战。所以,父亲角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父爱和母爱不同,母爱多以温柔、感情内敛的方式接近孩子;父亲则倾向于和孩子玩。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父亲可以让孩子学会冒险,增强体能,并能强化对外界的控制感,增强自信心。常和父亲在一起,孩子的社会能力就变得更强,且容易适应新环境。对女孩子来说,如果有父亲鼓励她参加竞争性的活动,能逐步培养起她较强烈的成就动机。此外,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二个重要关系,婴幼儿期和学前期的父子关系决定着以后的父子关系如何。如果在这两个时期,父亲对孩子没有多大兴趣;或没有付出关心和爱,那么十来岁之后,孩子对父亲的话也没有多大兴趣。那时的父亲追悔已迟,因为那时的孩子已不想与父亲建立亲密的关系了。父爱和母爱都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缺的爱,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人格发展障碍,形成不了健全的人格,更无法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后孩子也不容易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较为忙碌的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挤出时间陪孩子:忙碌的父亲可以每天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否则的话,现在若不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恐怕5年、10年之后,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更多,而收效甚微,对孩子的爱一旦没有付出,以后就不能挽回了。所以,除了节假日陪孩子、妻子外出游玩外,也尽可能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读读书。在平时花点时间“教”孩子、“陪”孩子。

(2)让孩子体验到父爱:父亲不要有空在家时才说你爱孩子,甚至把你的爱闷在心里,那样,孩子无法感受到你是否真的爱他。对这些父亲来说,其实有许多做法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你的爱。如在外地出差,除了打个电话问候妻子的同时,也要问问孩子,哪怕是问他吃了没有,在学校的生活怎样,向他讲讲你在外地的趣事都可以。出差回家,别忘了给孩子带件小礼物,特别是他经常跟你提起的、他想要的玩具。这些小事都能让孩子体验到你对他真挚的爱。

(3)母亲要积极配合:母亲要帮助丈夫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上来,给丈夫以积极的鼓励。不要认为丈夫给孩子换尿布、抱孩子就不符合男性身份,也不要怕丈夫夺走了孩子的爱。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应意见一致、态度一致、行动一致。不要让父亲只充当教育孩子的打手,只有在孩子需要惩罚的时候,才动用父亲。

专家提示: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要只是父子、母子关系,还应成为朋友关系。年轻的父母们,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这样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