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523300000025

第25章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他们的孩子如何没良心,不知体贴长辈,不孝顺,把家长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视为应该。甚至家长有病的时候,也得不到他们的关心。有的家长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这样的关心、照顾,孩子一点儿也没有感受,不知道报答呢?在家长娇惯中长大的孩子只知享受,不知给予,只知爱己,不知爱人,他们把家长对他们的爱,以及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视为应该的。在这种“应该”的心态下,孩子认为大人为他们做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正是这种“应该”的心态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冷酷无情,内心里感受不到他们周围人的痛苦与忧伤,包括他们的家长、朋友等。

1.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

造成孩子这种极端“自我中心”品行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家长。许多家长对孩子只知无微不至地、无休止地去疼爱,怕孩子吃不好、穿不美、玩不乐,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做人。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这一代人吃了不少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应该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家长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来了钢琴、电子琴、游戏机等高档用品,为的是让孩子更有出息。在饭桌上,家长们吃的是最差的,把好吃的夹到了孩子的碗中,“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应该让他们吃最好的”。家长们这种“应该”的心态通过言辞、情感和行为表现了出来,潜移默化地催发了孩子的“应该”心态,逐渐地使孩子形成了“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而家长们对孩子的“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表现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分迁就孩子的许多不应该行为,从而助长了孩子的个人主义品行。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等孩子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回报父母恩情了。但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孩子只知道家长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却不知道自己也应该对家长体贴关怀,在他们眼里,家长成为他们任意驱使的“奴仆”了。有的孩子甚至说自己的家长有钱也不会享受。他们把家长对自己的爱当成是家长的不会享受。

2.如何对待“自我中心”式的孩子

(1)让孩子看到“应该”中的“不应该”因素:当家长为孩子做某件事时,应该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他们做出的某些牺牲。当妈妈为女儿买来了一件新衣服时,孩子如果问:“妈妈你为什么不买件新衣服呢?”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妈妈还有衣服穿,不需要买漂亮衣服了。”当爸爸把鱼块夹到儿子的碗中时,孩子如果问:“爸爸,你为什么不吃鱼呢?”从小爱吃鱼的爸爸回答说;“爸爸不爱吃鱼,你吃吧。”孩子在家长的这种回答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印象,家长不需要穿漂亮衣服,不需要吃有营养的东西了,而自己穿好的、吃好的则是应该的,使得开始还知体贴家长的孩子,也逐渐把家长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视为理所应当的了。

如果妈妈在给女儿买来新衣服的时候,问问孩子:“为什么妈妈自己舍不得买漂亮衣服,而给你买了呢?”当爸爸把鱼块放在儿子碗中时,问问孩子:“为什么爸爸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了你,自己舍不得吃呢?”让孩子知道家长也需要穿好点、吃好点,但为了自己家长舍不得吃好穿好,孩子从小就体会到家长的奉献与慈爱,体察到很多“不应该”的道理,原来是“妈妈也需要新衣服,可她却舍弃了自己”,“爸爸工作很辛苦,却舍不得吃鱼,留给了我”,家长的拳拳之心渐渐地烙印在孩子的心田之中。孩子的孝敬之心、回报之心由此而形成。

(2)加强情感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个人主义形成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情感教育。由于许多家长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孩子的情商低下,不会待人接物,不知体贴、关心他人,不知与人和睦相处,长大后社会适应能力差。有些家长只知溺爱孩子,却不知培养孩子的爱心,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过度保护式的教养,不让孩子去接触那些不愉快的、令人悲伤的事情,竭力为孩子制造一个喜悦、美满、无瑕的生活气氛,致使孩子面对悲哀与不幸,却照样尽情欢乐嬉闹。

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体贴家长的品质开始于学龄前期(6~7岁前)的情感教育,家长这时的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教孩子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用心灵去了解他人。因为只有能够用心灵感觉出别人情感的孩子,才会关心别人。

专家提示:

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痛苦、愤怒,只知享受快乐,孩子的心就可能变得冷漠无情,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在生活中不都是欢乐,还有悲伤,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在其周围还有许多需要给予帮助、关怀、爱抚、同情的人们,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忧愁与痛苦,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