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523300000021

第21章 孩子缺少独立性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产生了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并产生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他们期望得到旁人的理解和同情,盼望早日迈入成人的社会中,发展独立性和社会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本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一切事物都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不能明确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躯壳中。孩子怎样才能摆脱这个自我封闭的躯壳呢?只有一条路——参加社会生活。孩子只有接受社会,才能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以外的所有事物,即通达事理,其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体验,加上家长的溺爱娇惯,他们形成任性固执,不知道爱人,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强,性格懦弱、孤僻等心理弱点。同时,我们目前的住宅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活动,他们容易形成孤独和不合群心理,不少孩子胆小、孤僻,喜欢“单独行动”,造成长期心理压抑,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损伤。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到3岁时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小伙伴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心理”,能互相接受对方的影响。小伙伴的作用是大人所代替不了的。孩子和亲人的关系是“竖”的关系,和同龄伙伴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伙伴们的关系与亲子关系不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要求友谊、信赖和合作。通过与小伙伴接触,他们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联系,他们开始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与其他孩子交往的,他们必须要遵守伙伴中的“法则”,谁违背了法则就会被排挤,不受欢迎。这样,他们就逐渐从“自我”中走出来,学会了谦让和互助,为他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他们封闭自己的家门,不但不许自己孩子出去,更怕孩子带小朋友来玩,常把孩子的伙伴拒之门外,见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对方的孩子。他们以为这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不仅破坏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阻塞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道路。

家长要尽量支持孩子们共同玩耍,一起活动,特别是当孩子与别人发生争执或打架的时候,更不要感情用事,过早干预,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其实,孩子们打架是难免的,他们在打架中碰了钉子,就会意识到互相之间应该忍让、考虑一下别人的意见,为了使活动继续进行,他们很快就会解决纠纷,学会容忍、谦让,言归于好,从而获得了与人相处的经验。

1.独立性差的表现

(1)遇事退缩,害怕困难,顾虑重重,自信心差,缺乏勇往直前的气魄,常常一事无成。

(2)一贯服从他人,无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遇事常寻求靠山,等待或要求他人为自己决策,一旦失去依赖对象,就茫然不知所措。

(3)畏惧权威,胆怯懦弱,受人欺负后不敢直接抗拒,回家诉苦,让父母为自己出气。

(4)不敢独自去完成某件事情,总要拉扯上别人才行。

(5)没有自己的行动方向,顺从别人的意向,去做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事情。

2.导致孩子独立性差的家庭原因

(1)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家长为孩子做好一切,使许多孩子自己什么也不会干,甚至上了小学以后连洗脸都不会。其实,孩子们从小并不如此,在孩子2~3岁时,就有了自己要主动做事的要求,什么事不管会不会,都嚷嚷着“我自己会”、“我自己做”,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扼杀了孩子的自立要求,一手包揽,不忍心让孩子做。孩子慢慢地没有了主动性与积极性,变得懒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要人侍候,成了一个生活的“无能儿”。

(2)不给孩子行动的自由度:家长过于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切行动皆要在家长的监控下进行,家长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孩子感到处处受限制,始终成长在家长的保护下,这样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其实,家长应该学会对孩子行为的“忽视”。这种“忽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孩子以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地去支配其活动;二是对依赖心过强、事事请示的孩子,家长应学会不予理睬,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锻炼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家长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有时可以故意让孩子单独在家,星期天家长也可以把家庭事务的处理权移交给孩子,在孩子“行使权利”时,独立性也得到了发展。早当家的孩子也是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孩子独立地干些事情。每当孩子独立处理事务成功时,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

(3)不给孩子最后决策的权利:家长认为孩子想法幼稚、阅历浅、经验少,怕决策时会出现偏差。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可以这样解决,在对待非原则性问题上,要敢于让未成熟的孩子做出最后决策,即使决策错了也无妨,但家长事后应给予指导,指出孩子决策错误的原因,这样会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对待原则性问题上,特别是涉及孩子自身的大事情上,应考虑孩子的看法,但不可一概由孩子全权决定。可以先由家长提出几套不至于出错的方案,让孩子在其中有限的范围内做出最后的决定,一旦孩子发现自己做的决定有效时,他们就会变得更自信,进而增强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4)不让孩子离开家长身边:许多家长怕孩子不在自己身边受委屈、吃苦头,让孩子畏缩在家长巨大的护翼下。其实,只有让孩子吃些苦头,才能磨炼孩子的意志。只有让孩子在困难中摔打,才能变得自强、自主和独立。古语说得好:“娇子应远游。”远游是让子女远离家长身边一段时间,当孩子与家长分离后,自知无人可依赖,自然就会学会照顾自己,独立应付事情了。无形中孩子就会变得比以往更勇敢、更坚强、更独立了。

(5)家长提供了不适当的榜样作用:中国的家长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在我国,家长最早教孩子学会叫的是“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而在东欧,家长最先教孩子学会说的是“NO”(不)。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对家长的过分依赖也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其说是孩子依赖家长,不如说是亲子间的互相依赖,很多的时候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因此是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依赖和需求。要想让孩子精神上完全独立,家长务必以身作则,自己先向孩子展示出独立的精神,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

专家提示:

孩子小时候缺乏独立性,长大后则难以成大器。总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下面,他怎么能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呢,该放飞时就把他们放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