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人才素质论
10522600000004

第4章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1世纪人才应该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在当前十分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面对国内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人才的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加强人才的政治素质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成功的人才要讲政治,要注意正确解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问题。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这就要求21世纪的人才必须加强政治素质的建设。

21世纪人才的政治素质建设的重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不能淡化理想;较强的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而不是满脑子西方政治模式;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而不是脱离老百姓、变成所谓的“精英”或“贵族”;具有中华民族自尊、自豪、自信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崇洋媚外、毫无骨气的民族虚无主义;具有廉洁公正的作风,而不是阴暗、徇私的市侩,更不是损公肥私的伪君子。

(1)理想是人生的方向和动力

理想的定义和种类很多。在我国,在没有特别所指的情况下,它是指社会理想,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写人执政党党章和国家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部分规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24条规定: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历次《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就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中国人民的意愿,经过必要步骤,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制度而奋斗”党的十六大通过修改的党章把“实现共产主义”提高到党的性质的高度,在“总纲”部分鲜明地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最终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解放前,无数革命先烈不惜流血牺牲,英勇奋斗,就是为了最终实现这一理想。在和平时代,21世纪的人才要守好业,在实践中不断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推向前进,首先必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对于党的组织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旗帜,是目的。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它永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旗帜。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社会存在的自然常态;它是人的彻底解放;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人的充分自由。正是这个鲜明的旗帜,标志着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共产主义理想也是目的。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以是否坚持这个目标来区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性质。在党的十六大通过修改的党章中,共产主义理想上升到党的性质的高度。也就是说,谁改变这个目标,实际上就改变了党的性质。这是总结苏联东欧各国剧变的历史教训而得出的具有针对性的结论。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方向,是动力。共产主义理想是方向,它指示人才成长的政治方向。共产主义理想也是21世纪人才政治立场的规定,同时也是21世纪人才高尚人格的规定。在现实之中的大量教训说明,失去共产主义理想常常是人们走向堕落的起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金钱的功能所俘虏,把共产主义视为空洞说教,其实就不可能成为21世纪的成功人才。同时,共产主义理想是动力。足够的动力来自足够坚定的信仰。革命烈士夏明翰在慷慨就义前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雷锋说出了时代的强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动力,推动着他们的人生发展。

(2)共产主义理想的表述

共产主义理想的最早的科学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表述。《共产党宣言》通篇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围绕共产主义理想进行阐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目标的科学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成熟,也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成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对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取名为“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恩格斯持原则性的保留意见。他们认为,用“社会民主主义”这个名称表述共产党的主张是“绝对不行的”,这个名字本身也是“不确切的”,因此他们特别强调自己是共产主义者,而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在第二国际破产之后,列宁主张无产阶级政党要脱下“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的脏衬衣,恢复马克思、恩格斯提倡的“共产党”的光荣名称。1917年4月,列宁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就提出恢复党的名字为共产党。这个提纲的第三条就提出“更改党的名称”。“四月提纲”在这一部分中指出社会民主党的正式领袖在世界各地都背叛社会主义,投奔资产阶级了,所以我们不应再叫‘社会民主党’,而应改称共产党。列宁提出恢复共产党这个名字的四个论据,其中第一个论据就是:‘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在科学上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曾经屡次——例如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这一点,恩格斯在1894年又更通俗地重复谈过这一点。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我们党看得更远些:社会主义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而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党的名称直接反映党的最终目标。共产国际就是按照列宁的新的建党思想组织起来的崭新的工人阶级政党。从此,共产党与社会党有了明确的分野。信仰共产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与社会党的根本区别。列宁在新的形势下维护共产党名称的斗争,反映了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坚持。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表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早在延安时期,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由于一些人对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误解,社会上出现了取消共产党以及要共产党改名的思潮。一些民主人士(如左舜生等人)赞成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统战“统”到要求共产党改名,说共产党什么都好,就是名字太激进,只要共产党改了名字,我就加入。当时,蒋介石也致电毛泽东,要求共产党改名,建议改成国民党或者“第三党”。毛泽东在《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中,指出了对这个原则性问题的基本态度。他说报告中讲共产主义的地方,我删去过一次又恢复了,不说不好。关于党名,党外许多人主张我们改,但改了一定不好,把自己的形象搞坏了,所以报告中索性强调一下共产主义的无限美妙。报告中对共产主义提过一下以后,仍着重说明民主革命,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做的口头政治报告,进一步解析和批评了取消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思潮。他指出,”不论你名称怎样改,它都是红的。你粉白了,不要胭脂,只要水粉,他们还总是把红账挂在你的身上。我们党的名称还是不要改。我们的名称,中国人民是喜欢的。毛泽东通过坚持共产党的名字,维护了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表述是明确的、一贯的。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时,历届章程都毫无例外地写明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方面,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产生过歧义。

党和国家的现任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也做了明确而坚定的表述。胡锦涛总书记于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党的基本立场。在这篇讲话中,他科学阐述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他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这个讲话在世界范围亮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

(3)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受到的冲击

最近20多年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薄弱,两个文明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再加上国际形势变化等原因,在理想问题上曾经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困惑和90年代的失落,造成了社会的震荡和不安。相反,每一次对政治理想的强调和政治教育的加强,都带来了青年精神的振奋和对改革的认同。这说明青年在政治上的追求是强烈的,不能忽视的。在我国现实中,也有相当一些党的干部理想信念淡漠,在政治上浑浑噩噩,言不及义。有些人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割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也有人只讲“四个现代化”,不讲“社会主义”的前提;有些人很赞赏“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口号;一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这些倾向都是理想信念淡漠的表现。这样下去,在政治上很危险。由此看来,丢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在当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复杂的现象呢?从客观环境来看,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这些冲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冲击。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垮台。这种现实对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苏联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改变共产主义理想的一条方便之路。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就提出“确立我们的意识形态——伟大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勃列日涅夫也在任内鼓吹“一切为了人”的口号。到了戈尔巴乔夫阶段,就公开取消党章中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并改为“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正如戈尔巴乔夫自己所表白的,“这是同布尔什维主义的决裂,也是苏共改革大业中意义重大的第一步。”苏东剧变的冲击,使得各个领域出现了怀疑共产主义信仰的思潮。江泽民同志曾经总结过这一冲击的情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巨大挫折。为什么苏联这样一个发展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会解体呢?一些善良的人们产生了疑问和困惑,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不行。”这是来自国际方面的冲击。

第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之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起时伏,从来没有绝种。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人生观领域,在人道主义研究领域,在所有制领域,直至90年代末,都曾出现自由化思潮,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特别是所有制领域出现的一些复杂情况,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十分猖獗。在这股思潮之中,出现了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出现了照搬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张,出现了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张,出现了寻求所谓“普世”理论的主张,也出现了否定共产党的历史,甚至主张改变共产党的名称和性质的主张。曹思源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改变共产党的名称和性质。他公开主张改变共产主义的目标,把共产党改为社会党。

他算了一笔账。他说:邓小平讲了,实现共产主义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几十代人是多少代呢?就是九十代。九十代是多少年呢?就是2700年。也就是说,共产主义要在2700年之后才能实现。既然2700年之后,才搞共产主义,那么我们在2700年的时间里实际上在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就不应该叫共产党,而应该叫社会主义党,简称就应该叫“中国社会党”。“中国‘尚未发生、将要发生、必然会发生’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将在十年之后改名为‘中国社会党’。”“共产党改名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展私有制”。他所说的“大家”是谁呢?很清楚,就是那个新出现的大私营企业主阶层。在这篇文章里,曹思源鼓动说,争取在党的十六大改掉共产党的名字,如果十六大不行,就决战十七大,一定要把共产党的名字改掉。这位曹先生关于取消共产党的主张是借世界社会主义遇到低潮,趁机在国内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党变质论的典型代表。他想把苏联、东欧剧变的结局搬到中国来。他在这样一个逻辑里,偷换了两次概念。第一,把社会主义党与社会党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画了等号;第二,把邓小平讲的极限数“几十代”偷换成一般性表达的“几十代”,并武断地夸大为“九十代”。类似这样的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使得国内的思想界出现了许多混乱。

第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投入产出”规则被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片面的浮躁情绪;在理论上,没有向全国人民说清楚现实社会的生活现象。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进程中昏了头,错把他乡当故乡,以为按照资本主义的规矩行事就万事大吉了。这样,这些人就产生了信仰危机。还有的文化人,在专门讲理想的文字里大讲几十种各类型的理想,但就是闭口不讲社会理想,不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淡化政治”的思潮的反映,也是淡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思潮的反映。当然,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丑恶现象,如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工人下岗、公民生活的各项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等,都加重了对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忧虑。这样,就加重了在社会上产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误解。

第四,面对复杂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难点,这也是影响人民群众信仰的一个因素。例如,现实社会是否存在一个新出现的资产阶级?是否存在剥削?这样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至今不是很清楚。建国以来几十年,这些问题本来是不成为问题的,都是很清楚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执政党作出了新的决策,如放开私营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的“改制”等,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讲清楚,没有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因此,在社会思想界引起了相当大的思想混乱。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大学的教材里,被悄悄地边缘化了,有的甚至嘲笑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于“剥削”这个概念,面对中国现实的问题,在理论上也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现在的做法只好回避。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那几句话曾经写人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的总纲,但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中,恰恰把这样完整的一段删除了,已经看不到“剥削”这个概念。这些理论上的不清楚之处,必然引发思想上的一些复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导致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困惑和怀疑。

(4)青年流行歌曲的宣泄与怀旧

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吸收新的社会环境的营养,接触新的丰富的社会现实,形成了新的思想特点。一般来说,他们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求真务实,爱国奉献,主流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但是,由于出现理想和信仰的困惑或淡化,包括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危机,出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出现对西方政治的误解和认同,这就造成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在思想上,造成普遍的逆反心理和对理想教育的阻抗情绪。

青年时期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理想问题解决得好,青年可以舍生取义,忘我地追求理想和信念;如果解决得不好,青年也会出现难于控制的宣泄状态,造成社会的不安定。1984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年就把在农村进行的改革手段搬到城市里来。从1984年开始,全国城乡一起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但是,在理论上没有把这一巨大的变化讲清楚,使得许多人如坠十里雾中。这样,对现实的看法,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曲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社会上流行的说法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干着资本主义的事情”。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最大失误是教育失误,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社会主义理想问题成为青年思想上的一个关注焦点。随着理论的滞后和社会现实的剧烈变化,青年产生了极大的困惑。这种困惑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了宣泄的压力。全国性的学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发生的。1985年出现了“新918运动”,1986年底和1987年初出现了波及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学潮,1989年出现的政治风波,都是青年学生首先发动起来,造成全国性的动荡。当然,国家的发展不能靠学潮解决。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为了国家的发展,是不能允许把局面搞乱的。一旦把安定团结的局面搞乱了,莫说改革开放搞不成了,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保障都无法维持。在一定的条件下,青年人的宣泄需求,与国家维持安定团结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

但是,青年人是聪明的,他们找到了学潮之外的宣泄自身内心困惑的渠道,而且不断运用和发展这一渠道。“诗言志,歌咏言。”这条渠道,就是通过流行歌曲的形式,宣泄自己在理想方面的苦闷。

最早利用流行歌曲的形式宣泄内心苦闷的人是北京的青年摇滚乐歌手崔健。他的代表作就是《一无所有》(1986年)。他以那种粗哑的嗓门唱道:“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许多中、老年人听了不明白。他们无法理解:现在的青年到底是缺吃、缺穿,还是缺少玩的东西?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强多了,怎么还是大叫“一无所有”?我们年轻的时候条件那么差,怎么就没有唱过“一无所有”?当时,北京一位行将退休的行政干部气愤地评价道他们一天到晚唱什么妹妹你大胆地走,什么冬天穿棉袄、夏天戴草帽,那也叫歌?真不明白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他唯一的抗议方式就是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之后关闭电视、关闭他的小儿子欣赏的有关”一无所有“的呼号。其实,中、老年人不明白,他们到底缺的是什么。崔健的一位要好朋友赵健伟,在他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一书之中,讲出了崔健创作和演唱这首歌曲的真实原因。1990年1月27日,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上说《一无所有》这首歌,我已经唱了三年了,虽然从物质上来说,如今我已不再一无所有,但在精神上我依然感到一无所有。”一位评论者也指出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是一无所有,崔健唱得盖了,绝了。过去老头们有毛主席,我们有啥?偶像没有了。中国是个需要偶像的国度。老一代们往下传的时候,偏偏说毛主席有这错误那错误,那我们还要吗?没有偶像有财产也行,偏偏老头们都是穷光蛋,他们过去全是玩精神过来的。现在我们是一无精神,二无财产,不是一无所有是什么?成都的一位追星族的人也来信说:我愿以生命为代价去拥抱的不仅仅是一个作为歌星的崔健,而是一个理想,一个标志,一种精神的象征。崔健的宣泄不是极个别人的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演唱会无论在哪一个省份举行,都使得在场的青年人若喜若狂、激动万分。这就说明,他的情绪在青年中带有相当大的代表性,值得关注。崔健在工人体育馆的一次演唱,竟然突然躺倒在舞台上,然后在地上打着滚唱完了第二段歌词。许多人为这种新型的演唱方式感到不解,而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演唱方式后面的精神的极度苦闷。

接着,宣泄性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就是北京的歌手刘欢演唱的歌曲《心中的太阳》(1988年,影片《雪城》的插曲)。他唱道:“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大、哪个更高。”“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应该属于哪一个。”歌曲为了强化宣泄的效果,把“不知道”重复三遍,一连串的“不知道”突出了青年困惑苦闷的心情。

20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东北风”,其实全是宣泄的“风”。反映东北农村社会生活的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狗》的插曲《篱笆墙的影子》(1988年)就是这样的歌曲。歌曲的第一段歌词是表述对发展迟缓的不满,“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娘是娘。”第二段歌词则主要表述对社会的动荡和变化不定的困惑,其中有:“骡子下了个小马驹,乌鸡变成了彩凤凰。”这些在正常的日子里不可能发生而今天却可能发生的现象,正是一些青年人对社会变化的困惑。该电视连续剧的姊妹篇《辘轳·女人·井》的插曲《不能这样活》(1990年)也有类似的情绪:“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最后大声呼吁:“再也不能这样活!”宣泄情绪也十分明显。

随着1989年风波的平息,以及随后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全国性开展,青年的思想开始向理性认识现实的方向发展,宣泄性的流行歌曲也基本上告一段落。20世纪80年代宣泄性歌曲浪潮也以《跟着感觉走》(1989年)这首歌曲收了尾。这首歌曲以哭诉的曲调,道出了内心的委屈。“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随着“感觉”和“梦”的地位的上升,社会生活中的“党”和“同志”的地位显然降低了;随着心情的潇洒和自由,青年感觉到自己的质变,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我”,到底是自觉自愿,还是无可奈何,则成了问题的核心。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概括20世纪80年代青年思想状况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2》的时候,《中国青年报》加按语发表了《我们有什么样的一代》的文章。按语说有人用5首流行歌曲来概括当代中国青年的心态:第一首歌是《一无所有》,第二首歌是《心中的太阳》(其中有一长串‘我不知道……’),第三首歌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第四首歌是《跟着感觉走》,第五首歌是《半梦半醒之间》。“正是因为‘一无所有’,正是因为不知道前面等待的是什么,所以只有大胆地往前走。怎么走?‘跟着感觉走,什么是感觉?’半梦半醒之间最好,别太聪明,也别太糊涂。”这代人的脑子里既装了老庄,还有马列、毛泽东、罗斯福。他们的行为准则也变幻不定,忽东方,忽西方,忽传统,忽现代。这就是当时主流媒体对青年思想的概括和评价。这个分析承认了青年思想方面的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问题。

与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平和而安静的年代。1992年,突然中断了正在全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在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潮中,全国上下匆匆向市场经济转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然而,之后的十多年里,并没有学潮,没有抢购风潮,只有民工潮、下海潮、经商潮、浮躁潮,社会在“人人自己顾自己”的氛围之中,保持着表层安定的现象。因此,许多人对青年的这种表象做出了过分乐观的概括和估计,一些较大的报刊也发表“调査结果”,说是现在的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高了,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了。我认为这是过于乐观的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会贻误党的工作的。其实,由于9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教育突然中断,青年在80年代关注和抨击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基本的解决。所以,说绝大多数青年人觉悟的大幅度提高是没有根据的。他们对社会现实存在的腐败现象的评价就是一个实例,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没有让步,从来也没有淡化。

其实,20世纪90年代,青年流行歌曲的主调悄悄发生了变化,由80年代的“宣泄”变成了90年代的“怀旧”。“怀”的是什么“旧”呢?简单的概括就是:怀念一个过去曾经有过、后来失去了的、今天很向往的个人感情的小世界。青年情绪诉诸的直接对象,由太阳、月亮等宏观事物,变成了个人感情小世界的诉求。

第一首代表20世纪90年代青年“怀旧”思潮的流行歌曲,就是歌手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1993年)。歌曲的名字就点出了一个“旧”字。“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是成年人怀念自己青年时期初恋情人的情绪。歌曲一出现,就在全国广为流传。当年上海地区的高考语文试题还为此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题目:请说出《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歌词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哪一个朝代、哪一个诗人、哪一首诗?可见这首歌曲流行之广。

紧接着怀旧的流行歌曲就是歌手李春波演唱的《小芳》(1993年)。歌曲唱道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最后是“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歌词涉及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位知识青年在自己下乡的那个农村找了一个对象小芳,在回城之前又割断了情愫。经历了社会生活20年的洗练之后,回顾起来,还是觉得和小芳那样的感情最纯真。时光不能倒流,只能怀念旧事了。

不久,又一首怀旧的流行歌曲出现了。这就是歌手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1994年)。歌曲唱道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跟我在一起。“直到后来,”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20年前的同桌经历,实在是没有什么出奇。但惟有那份旧有的纯真,令人怀念不已。

其实,歌手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1994年)也是一首怀旧歌曲。歌曲唱道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种对旧日情人的追思,这种抛弃忠诚热恋对象的恻隐,这种不无忏悔之情的沉重,都是对旧日真情的怀念。

以上这些怀旧歌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一首歌曲之中,都有一个美好女子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美好女子的形象就代表着思想意识之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可以借鉴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来理解。屈原作为爱国主义诗人,其爱国主义代表作长诗《离骚》表达了他在爱国主义路途之中的坚毅和追求国家强盛的理想。但分析《离骚》字面的具体内容,却是作者与一位美人的衷心诉说。屈原的这种对香草美人的诉说,其实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袒露他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希望楚王励精图治,信任忠臣,远离小人,把楚国建设成为称雄神州的强大国家。唐朝诗人李白,曾经写下《长相思》,诉说自己追求一个如花美貌的女子而不能实现的苦苦思念。“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摧心肝!”其实,这首诗是李白诉说自己第一次进长安遭遇皇宫蔑视,在政治上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李白在接到唐玄宗的诏书,让他进京服务的时候,简直兴奋得发狂了,兴奋之下赋诗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曾是蓬蒿人?”但是,李白进入皇宫之后,才知道皇帝请他来只不过是让他在内宫吟诗作赋,颂扬皇帝爱妃杨玉环,逗妃子一笑。李白大失所望,无法忍耐,决意离开长安。这首诗就写于那个时候。诗中追求的美女,其实就是李白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化身。对此,现代文学评论家指出:“男欢女爱,死死生生,李白的这首《长相思》用的是‘死死生生’之情,传的是‘君臣遇合’之意。这种写法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经十分纯熟了,屈原四处寻找佳人,李白为云端美人而摧心肝,自古以来,诗人的臣子梦都是这样有魅力而又凄绝,而如姜太公之遇文王者,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这样一来,这《长相思》便比‘相思’更痛更苦了。”宋朝词人辛弃疾,曾经以一首《摸鱼儿》的词,得罪朝廷被贬职流放他乡。其实,从字面上看,辛弃疾只是写了些妇女的忌妒之辞。上半阙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似乎是女人之间的忌妒;下半阙有:“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似乎都是女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当朝的皇帝却明明白白地懂得,这是辛弃疾抗金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情绪。现代文学评论家指出:“词的表层是写美女伤春、蛾眉遭妒的怨恨,实际上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国事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以美女遭妒比喻爱国志士受到打击和迫害,谴责投降派专权误国的罪行。这首词情调凄绝婉转,风格沉郁顿挫,柔中寓刚,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之情。”可以说,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懂得以美人、香草的诉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不言自明的。现代的文化人、歌词作者难道不懂得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吗?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应该从现代流行歌曲的格调中,听到一代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呼喊。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青年流行歌曲的主调,虽然表现风格各异,但始终表达了没有解决的青年理想问题。这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

21世纪初期,青年流行歌曲变幻频繁,似乎失去了主调。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出其中的社会理想问题焦点。流行歌曲《我的地盘》唱道:“未来难预测,坚持当下的选择,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节奏在招惹我跟街舞亲热,我灌溉原则培养一种独特,观念不及格其他全部是垃圾。”这种争取自己的“地盘,的思想非常突出。另一首流行歌曲《蜗牛》也唱出了明确的政治理想倾向: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种追求自己的天地和社会环境的心理,很容易转化成为行动上的表现。从这些真挚追求的表达之中,人们看到了青年一代不满足现实发展空间的期望。流行歌曲《世界末日》也明确表达了社会理想问题,它唱道:想笑来伪装掉下的眼泪,点点头承认自己会怕黑。我只求能借一点的时间来陪,你却连同情都不给。“我的世界将被摧毁,也许事与愿违。”我的世界将被摧毁,也许颓废也是另一种美。流行歌曲《再见理想》说得就更加明白,它唱道: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虑。仿佛身边拥有一切,看似与别人筑起隔膜。

总之,诗言志,歌咏言。最近30来年的青年流行歌曲,值得人们体味研究,从中得出应有的启迪,从而加强社会理想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志存高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不断推进而努力。

(5)社会主义低潮与共产主义信仰

在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的时候,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的人,是有骨气的表现,历来就受到革命队伍同志的佩服和赞扬。毛泽东同志十分敬佩的鲁迅、徐特立等人都是这样的人。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反动势力的围剿之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革命,坚持进步,坚持正确的路线。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佩和赞扬:“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最可宝贵的性格。”徐特立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条件下坚持进步,坚持革命。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下,他冒着革命低潮带来的生命危险,仍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在徐特立60寿辰的时候的祝辞,表达了对徐特立的尊敬和赞扬:“徐老,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仍然是我的老师。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许多人离开了党,有的甚至跑到敌人那里去了。而你却在1927年10月,公开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对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仍然坚持革命的人,十分敬佩。

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与一切进步的事业一样,都必然是波浪式前进的。只看眼前的低潮,看不到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就容易陷人悲观失望的情绪之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形势,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态度。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的时候,全世界的敌对势力就为之欢呼若狂,认为共产主义从此休矣。但是不久,1864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使得这些敌对势力目瞪口呆。历史就是不断嘲笑那些眼光短浅的敌人的。随着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第一国际失败,全世界的敌对势力又重演了一遍以前的表演。但是,历史也毫不含糊地再次嘲笑了这些敌人。第二国际的成立和发展,使那些反动势力再次吃惊。由于第二国际内部的众多领袖人物追求修正主义潮流,纷纷背叛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陷人破产状态。由于这次失败和低潮是从内部瓦解的,这就更使得世界反动势力欢呼若狂。在这次低潮之中,第二国际的27个成员党有24个变成了修正主义的党。但是,1919年春天,当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新进入高潮的时候,西方敌对势力再一次一片惊讶和恐惧,而不是欢呼他们的所谓“胜利”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敌人,往往笑得太早,笑得太轻狂了。而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则在这样的曲折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必胜信心。

(6)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

在什么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靠感情或曰阶级感情行不行?感情特别是阶级感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单靠感情来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靠不住的。因为,感情是非系统的、非理性的、易变的社会意识。感情只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靠利益吸引行不行?利益特别是根本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只是靠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也是靠不住的。利益的吸引在一定的时期内有效。但随着革命进程的演进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利益也会随之变化。利益变了,信仰也就变了。一些被称作“民主派”的人物,在民主革命阶段是积极的,是跟着党的路线走的,但在社会主义阶段就不积极了,甚至落伍了,不再信仰共产主义了。这样的教训不少。

真正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建立在科学世界观的理性认识基础上。胡锦涛同志说:“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既要正确认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更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更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就是说,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这个论述非常重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的信仰才是靠得住的。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既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之中,那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共产主义的学说指引的方向就必然会发生作用。

共产主义理想为今日中国命运所系。苏联及东欧各国执政党因为丧失理想而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训值得汲取。现实中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都向我们显示了坚持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我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事业蓬蓬勃勃,日新月异,富有生机。与此相反,有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搞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导致了真正的历史大灾难、大倒退。

党的干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高度,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永葆革命的青春,才能有效地带动和教育群众,带动和教育青年,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

(7)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多年不读马列,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在理想问题上必然闹出大笑话。十五大号召,共产党员要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先进性,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做过时的东西,也不能杷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割裂开来。现在,学习马列没有形成氛围。不读马列,出现了许多弊病。群众见不到现实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一些理论成果到底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也就不能理解这些新成果是怎样、在哪些方面、哪些地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样,就会出现开理想信念玩笑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的就是正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要弥补教育内容的不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当代史、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编排教育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比如,不能因为今天不讲反对修正主义,就否定存在过修正主义。

要净化教育的环境。努力使学生看到一个理论与实际大体一致的社会环境。铲除腐败,端正社会风气,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要改进教育的方法。要善于运用渗透式、互动式、迂回式、疏导式、参与式、探讨式等教育方法。要注意方法的更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比如,把理想教育划分层次,由爱国主义人手,接着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当代许多年轻的同志,就是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