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跨世纪的成功人才,还必须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否则,不但影响成才,甚至不能支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化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们身心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
健康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体质,也包括心理方面的坚强的意志、谦和宽容的气质、达观的胸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
社会的发展进步,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同时也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照不够,就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脆弱,不但常常引发社会不安,而且还会引发人们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心理方面的素质实质上是科学思想素质的基础层面,它处于不稳定的、活跃的、较低层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个层面的意识对提升人的科学思想素质关系极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增强人们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实践磨炼。
(1)毛泽东倡导“健康第一”
健康体魄是非常重要的,但人们往往并不在意,待到身体出现问题时悔之已晚。
有大作为的成功人才,没有不重视身体健康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十分重视身体的健康。他在青年时期发表在《新青年》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就是一篇典型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领导制定的教育方针就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许多时候,他还提醒教育部门注意青年人的“健康第一”。1950年6月19日,针对当时学生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毛泽东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说:“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这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对青少年学生学业负担和身体健康的深切关注。
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致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信中说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此后,教育部采取调整学生人民助学金,增设照顾患病学生营养的特种人民助学金,精简课程、教材和学生的课外活动,整顿学校教学秩序等一系列措施,贯彻毛主席关于“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又对“减负”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他认为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跳跳蹦蹦“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青年的特点“要充分兼顾”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睡眠两方面。
“现在初中学生上课的时间也多了一些,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积极分子开会也太多,也应当减少。”他批评当时“只抓紧了一头,另一头抓不紧或者没有抓”,“不照顾青年的身体”。他认为,是否“为青年着想”,是否“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是一个方针问题,是新旧社会的一大不同之处,“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毛主席提出了青年要“三好”的思想。“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总之,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毛泽东同志一贯地重视青年健康的思想,值得引起21世纪人才的高度重视。
(2)身体健康对人才的意义
身体健康对于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身体健康是支持人成才的物质基础,也是支持人工作成功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能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古以来,健康长寿做出辉煌成绩、才子夭折令人痛惜的实例不少。发明家爱迪生,由于身体健康,80多岁还能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一生发明1300多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我国现代的社会科学家季羡林、张岱年等都有了九十多的高寿,培育了学界的很多代学生,大家都称他们为学界“大师”、“泰斗”。与此同时,令人不得不扼腕痛惜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秀林先生。他在新时期的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就。全国统编的哲学教材,主要得之于他的手笔。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李秀林老师是当时的研究生院院长,在开学的时候接待了我们。他那谦和质朴的气质,通达幽默的风格,思维严谨的谈吐,富有激发性的勉励,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热情洋溢的态度,都使得我们如沐春风,如鱼得水。“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样的老师令学生多么幸福!然而,这样一位令人心仪的好老师,竟然在1986年3月16日以仅55岁的享年辞世。据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说,李秀林先生在逝世前对他们说:“记住我一句话:教授不如长寿!”多么真诚的语言,多么深刻的告诫。他说得对,他不是说当教授不重要,而是说身体健康才是前提条件。生命都保不住,职称何以附在?我敢说,像李秀林老师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够活到90岁,那肯定是一位国内外学界公认的大师和泰斗。
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20多岁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应招担任博士之职,是当时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众博士之中,只有贾谊对汉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博士们都认为贾谊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后来,虽然受到周勃等人的嫉妒和排斥,被谪为长沙王太傅,毕竟也是突出的人才。但是,他竟然在33岁年纪轻轻时便病逝。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790—816)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也颇受毛泽东的赞赏。“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些千古丽言,感人肺腑。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文思敏捷,语言讲究,修辞手法多样,具有极度的浪漫主义风格。钱钟书的《谈艺录》就辟有八章来专论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李贺和杜牧一起并称“小李杜”。他27岁英年早逝,令人痛惜。有人感叹:假能天赐凡寿,则我华夏当又添一李白矣!
新时期名噪一时的数学家陈景润,1973年发表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 2”),证明了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一步,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但他竟然于1996年3月逝世,享年仅63岁。这在当代社会也不是长寿的年龄。如果他能够具有现代人正常的平均寿命,就会作出更大的科学贡献。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人们要注重身体健康。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3)“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健康的体魄主要靠锻炼。在锻炼身体方面,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实践者蒋南翔生前留下的宝贵口号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在培育人才方面,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口号。
据有关同志回忆,1957年11月29日晚,在清华大学阶梯教室召开的全校体育教师、体育干部会上,身为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讲话指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4年1月,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五十年庆祝会上,蒋南翔谈到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从此,”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口号,不仅在清华,而且在全国高校以至全社会都有广泛的影响。这一号召进一步明确了体育锻炼的意义,提高了人们体育锻炼的思想境界,有力地调动了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开展。
其实锻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最简单易行的途径就是跑步或者走路。青年人跑步,中老年人要走路。这就是最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
关于跑步的功效,有识之士多有阐述。在古希腊爱琴海岸边的埃多斯山崖的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2500多年前刻下的一段文字:“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这个格言向人们揭示一个哲理:健壮体魄人人都可得到,途径就是跑步。跑步是投资最小、形式最简易的运动。有专家强调,经常跑步,主动出汗,身体的毒素会被排掉,走路会富有弹性,人也会更乐观更自信。跑步最大的困难是枯燥和疲劳,但只要改变对跑步的认识背景,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还有人认为,长跑,就像一个人的一生,在这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就像我们在跑的过程中,感到累了,感到难受了,想停下来不跑了,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就一定能到达终点,取得胜利。有的长跑锻炼者有这样的感受:迎着朝霞、沐着和风跑,是一种享受;在细雨中不罢不休,带给自己的是毅力和信心;在暴风雨中奔跑,就得到与自然抗争的快感和经历斗争的幸福。
(4)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效用
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促进效用。生理体质的锻炼,也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了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功能。他指出,体育可以“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这是因为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夫力拔山气盖也,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蒋南翔特别重视体育锻炼的全面功效。他经常讲:体育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而且能够锻炼人们的意志和毅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代表队是学校的一支登山队。在他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的体育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而且形成了稳定运作的传统。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清华大学出现那么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英才,与蒋南翔对体育锻炼功效的全面认识和落实密不可分。
(5)戒除不良习惯,保持正常生活
身体健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条件。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的长短,并不是天生固定的。人的调养和锻炼,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很欣赏三国时期曹操不信天命的主观能动精神。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中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曹操认为,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的寿命长短不是全由上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人们要有养颐之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谓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常的起居节奏。这是维系身体机能稳定的基本条件。要自觉调整个人对不同条件的适应性,坚持维持自己稳定如一的生活起居规律。
第二,有效地调整生理节奏,使自己在一整天里都保持旺盛的精力。例如,午睡就是一个对身体的调整极为有利的好习惯。虽然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对大脑的休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要尽量避免那些有害于健康和外在形象的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无节制地长时间看电视、长期滥用药物。
第四,保持身体和环境的卫生与整洁,减少患病的几率。不但要有干净的内衣,洁净的皮肤,还要为整洁的环境作出努力。定期的医疗检查也是必要的。
第五,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及时缓解生活的压力。豁达自信,乐观幽默,不要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努力平衡各种压力。
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和延长寿命的基本条件。
(6)注意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保持健康的体质,还要防止意外伤害。社会的客观环境是复杂的,人群中的个性差别是无法预料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具有防止意外伤害的意识。否则,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发生在社会或者大学校园内的一些恶性事件,应该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任何健康的体质,也不能抵住一次意外伤害的打击。在当代,讲究防止意外伤害,不只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同样也应该引起成年人的关注,防止意外伤害。
第一,要防止在陌生环境中激化矛盾。各个地方风习各异,个性各异,如果不能学会入乡随俗、尊重他人,就会激化矛盾,发生意外伤害。我刚刚到达北方的S市工作时,就领教了当地民风的凶悍。一次我乘公共电车路过啤酒厂的大门口,一群人围在那里,突然见一个男人倒在地上。我问旁边的乘客何故。答曰:电炮打的。我问何谓“电炮”?答曰:就是用一个握紧的拳头,从对方的下巴底下猛然直打上去。这一次经历后来救了我一命。一天晚饭后,我和当时也是单身的教师朋友在门前新修的马路上散步,二人相距约一米左右。突然,一个彪形大汉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从我们两个之间风驰电掣而过,差一点把我们撞倒。我立即不客气地骂道你没有长眼睛啊!“这句话可惹了麻烦。只见这个彪形大汉在离我们20米的地方把车停下,从腰间抽出一把寒光闪闪的电工刀,向着我们走来,边走边骂骂咧咧地喝问:刚才的话是谁说的?”我一看大势不好,赶快化解矛盾,急中生智,立即向这位彪形大汉走去,边走边说:对不起!我太不了解你啦!如果我了解你,我决不会说出刚才那句话!我的这种简单的缓解措果然生效了。这个大汉听了我的话,两只眼睛盯了我好半天,最后说:这还差不多!说完就走了。矛盾化解了,一场流血事件就这样避免了。
第二,不要在陌生的地理环境里做没有必要的冒险和试验。俗语说:“在家怕鬼,出门怕水。”说的就是在陌生地理环境和人际环境之中,不能不格外谨慎。
第三,不要在同事和朋友之中打赌压宝,尤其不能搞以生命和健康为筹码的打赌压宝。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一位本科阶段的同学,由于在宿舍里打赌,出现了人命大案。他们打赌的内容是,同学A如果能够一口气吞下一斤食盐,同学B就把自己新买的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输给他。结果,A不服气,竟然真的一口气把一斤食盐吞下肚,造成了无法抢救而致死的事件。这样一个玩笑,真是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