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往来,有误会是正常的,但如果双方或有一方不能正确处理,那么朋友之间可能因一点小小的误会而反目成仇。狄君是一出版社的负责人,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才高八斗”、服务于某家单位的朋友。狄君知道这位朋友平时也写一些文章,便要了几篇来看。虽然这些文章内容平平,没有特殊见地,不过狄君还是很热心地表示要为他出书。这位朋友也就“随缘”地把稿子整理出来交给狄君。稿子排出来了,狄君把稿子送给那位朋友,请他看一看,谁知一放一年半,那位朋友一直说“忙”,一个字也没看。有一天,那位朋友来电,表示稿子看好了,并希望半个月内出版,因为他有升职的机会,这本书或许可助他一臂之力。狄君明知半个月不可能出版,但仍答应一试。结果,书一个月后才出版,那位朋友也没有升职,两人见了面,那位朋友不但没有过去一副“感谢”的样子,反而有责怪狄君的意思。狄君向他解释出书有一定的流程和时间,可是那位朋友好像不太领情……
说起来狄君是相当“冤枉”、“委屈”的,因为他为那位朋友出书纯是一番好意,也没考虑到书出后能不能卖,谁知最后反而被责怪了。狄君的那位朋友也太自私,自己的升职泡了汤,却将责任推向了狄君,狄君本想结识这位朋友,却反而疏远了,这让狄君无可奈何。我们之中有些朋友,不明白朋友的好意也就罢了,却天生好疑。天下本无事,经他一疑,误会便产生了,人家本来对你怀有好感,或者曾经是好友,他却以人家某句不经意的话,某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或眼神,便怀疑别人脚下使绊,在暗中捣鬼,在议论自己,在中伤自己,说自己坏话,从而生出偏见,中断交情。美国华尔街上历史悠久、资金雄厚的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莱曼兄弟公司曾经连续五年创下盈利纪录,达到空前鼎盛。在莱曼公司,彼得与格拉克斯曼彼此配合默契,共同领导着莱曼公司,使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格拉克斯曼是由彼得提拔上来的,彼得看重的就是格拉克斯曼大胆果敢的行动魄力,格拉克斯曼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两个人就像亲兄弟一样亲密无间,但最终却由于误会毁掉了这个庞大的公司。这件事的起因缘于一次午餐。一次,一位朋友邀请彼得共进午餐,彼得建议把刚在八星期前被提拔为总经理的格拉克斯曼也请来。在这次午餐会中,彼得与对方谈笑风生,而格拉克斯曼却备受冷落。这让格拉克斯曼受到极大的刺激,他认为这是彼得故意这么做的。他心里想:“我要把他赶走!”
从此后,格拉克斯曼每天板着脸,旁敲侧击地攻击彼得。彼得退休后,格拉克斯曼掌握了公司大权。但他的猜疑之心随即转移到了其他几位股东的身上。几个月后,公司已有几名合伙人离去,公司内部人心涣散。1983年秋,厄运终于降临,莱曼公司的利润大幅度下降,公司面临困境。美国金融界巨头捷运公司提出愿购买莱曼。格拉克斯曼虽并不愿意出售公司,但已经无力回天。莱曼公司终于毁在了误会上。朋友之间一旦有误会产生,需要双方友好和坦诚地交流,获得真实的认识,消除心中的误解。双方之间以冷淡的方式回避误会,或凭着情绪激化误会,都可能毁掉友谊。误会不仅在一般朋友之间产生,即使是多年深交的老友,误会也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李星达,旁人看来他实属幸运,在一系列的打击中,他得到了好友衡源坚实的支持,使他得以走出“灾祸”的沼泽。李星达的生活在惊涛骇浪之后,逐渐平静下来,这位坚强的汉子凭借自己的劳动让生活出现了曙光。
但他心里的沉重一点也没有减轻,好友衡源为自己付出太多,简直让他无法回报。严重不平衡的交往仍在维持,衡源主张李星达夫妇搬进自己的旧居,一是住房面积大,二是临街又处于闹市可以做点买卖。李星达知道那处房是衡源前两天才搬出来的,心里不想去,但盛情难却,李星达还是在好友的坚持下搬进了那间房。之后,衡源还是常常来访,出手相当阔绰,李星达一再声明自己的生活可以维持,表面和心里都不愿意接受。每逢衡源来访,李星达心中犹如针刺一样痛,他甚至害怕看到那些钱和物,自卑感折磨着他。直到有一天,李星达开始躲避衡源,友谊成了李星达的包袱。友谊成了包袱,就显得沉重了,当务之急是李星达和衡源坐下来,推心置腹以消除误解。朋友之间没有误会也是不可能的,也许正确解决了一个误会,会使友谊在经历了考验后显得更加坚固,也可能一个不妥当的方法,使本来稳固的友谊变得岌岌可危,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误会这个“楔子”的巨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