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 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
10515700000068

第68章 密码18让女孩富有同情心

卡耐基说:“你明天要遇见的人,有四分之三为了同情而饥渴。给他们同情,他们就喜欢你。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那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所谓同情心,是指一种能在了解、体谅他人情感的基础上产生共鸣且发生移情作用的情感。同情心往往发轫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照,这是爱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没有同情心也就没有爱心。从一定程度说,同情心是爱心发生的基础。一个对身边的事缺乏同情的人,他就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与他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既然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就更不可能产生帮助他人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情心自人出生时就开始慢慢地形成,婴儿在听到其他婴儿啼哭时就会难过,甚至也会跟着哭起来,这是人类同情心早期的表现,而且应该说这是多数人开始就具有的一种本能,但个体差异很大,后天的环境对此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如果不注意保护和培养的话,早期的这种本能也可能出现丢失或存在走向反面的危险。父母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3岁半以后,他们已经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痛苦,开始尝试有效地安慰别人。如当遇到小伙伴不高兴时,他们就可能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哄小朋友,或者帮他擦干眼泪等等。看到路边有人乞讨时,也会产生怜悯,并能施舍,同情心就开始演化为一种道德行为。如果这种情感和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或者反而受到指责,孩子的这种情感就会慢慢地发生退化,变得无情,对于身边的苦难熟视无睹、漠不关心。

由于早期孩子的生活世界主要是与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他人的同情心会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孩子的身上,并内化为孩子的道德行为。如果父母本身缺乏同情心,自然会对身边的事件表现为一种漠视的态度,这就必然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以致孩子也对此淡漠。特别是当孩子对苦难表示同情的时候,不仅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还受到指责,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更严重。如孩子见到受伤的小鸟将之带回家,却遭至父母的训斥;或者给乞讨者钱物时受到父母的白眼等都会挫伤孩子的情感,并且很可能滋生出不良的负面情感。

同情心的培养是相互的。小孩子也会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受到的苦难往往同情较多,而对自己的苦难往往不愿让孩子知道。父母生病时总是咬紧牙关对孩子说没事,这样做或许对锻炼、培养孩子忍受痛苦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事实上却让子女失去了一种体验父母痛苦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机会。父母的快乐要与孩子一起分享,同样也应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痛苦。

概括而言,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 以同情育同情

同情心的培养离不开同情心的支持,只有具有同情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具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直接会成为孩子同情心养成的榜样,这种榜样能不断地强化孩子的同情意识,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2. 注重体验

同情心的形成是离不开具体事件的,只有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才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同情。同情心决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它永远与具体的情境体验联系在一起。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就必须认识到身边发生的苦难事件的积极意义,要能让孩子一起体验到苦难的存在,然后再付之以必要的支持。

3. 注重强化

孩子具有同情心是一种本能,但这种本能如果得不到保护就可能衰退或丧失。所以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同情心和同情行为父母要给以积极的肯定,甚至予以奖励。让孩子在肯定和鼓励中获得同情心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