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 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
10515700000033

第33章 细节33让男孩多一些尝试的机会

一位朋友去他的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美国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孩子的错误大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负弱小等,这些错误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却是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孩子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魏先生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魏先生的面拿了一只碗往地上摔。魏先生要女儿自己清理碎片,并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魏先生的女儿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慢慢地开始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孩子们应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具有高远宽阔的视野,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品格。儿童是崭新的一代,他们将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古代有名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活生生地展示了司马光的创造性。当一个孩子不慎掉入大水缸后,有的孩子大喊救人,有的孩子急忙跑回家救助。这些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家长,属于习惯性思维。而司马光没有跑、也没有叫,他开动脑筋,要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意识。从水缸里救人,习惯思维方式是把人从水缸里拉出来,但人小力薄的司马光没有这种力气。他灵机一动,拿起大石块砸破水缸,让水流了出来,同伴得救了。他要抱起大石头,砸碎水缸,这既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还要敢冒被大人训斥毁坏水缸的风险,没有创造性根本不可能。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解决问题与发展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成分。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家长应结合生活实际对孩子进行训练。

首先是放手,放手让孩子干。在生活能力培养上,让孩子发碗筷、擦桌子,甚至是洗碗,不怕孩子弄脏房间,弄湿衣裤,放手让孩子在宽松环境下学习。

其次是鼓励,鼓励能增强自信和积极性,不斥责、不阻碍孩子合理的要求和尝试,增强孩子的个体意识,做得努力就鼓励,做得好更得加倍鼓励,使孩子顺利增强本领和技能。

然后是有目的地培养,定期给孩子定立目标,施以奖励,当孩子有了新点子、新想法,不要一味地打击,要及时鼓励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