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穷养男孩的50个细节 富养女孩的50个密码
10515700000030

第30章 细节30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陪读”

目前很多父母在陪读。初入小学要陪读,上了高中还要陪读;学习自控力差要陪读,学习成绩不佳要陪读。似乎陪读就能让孩子成绩更好,学习更自觉。果真这样吗?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苦,但是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可能会吃一辈子苦。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意识、热爱劳动、能判断是非、知道与人合作、不怕失败和挫折,一句话,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经过风雨、见过世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不需要父母太操心。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成熟的头脑。所以,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真应该向西方国家的父母好好学一学。

陪读会让孩子养成以下不良性格:

1. 陪读不利于培养学习责任感

孩子的依赖性变强。由于家长陪在身边,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不必计划、不必准备、不必担心,因为一切都有家长为其包揽代办。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孩子只需要按照家长设定的模式进行即可。这样一来,自由空间的缺失必然导致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弱化。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陪读容易让他形成这样的错误观念: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是为父母学的,以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正确。因而没有了责任感、自觉性,像皮球似的踢一下才滚一下,或者干脆就要物质奖励才能推他前进一步。陪读这种外在的、看似激励的方式其实很难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许多父母总抱怨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积极性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曾经有个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是你们叫我学的,不是我要学的!”父母陪读的本意是要让孩子变得能自觉地学习,而效果恰恰相反,学习变成逼迫性的了,陪读减少了孩子的责任感。

2. 陪读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优秀的学习品质应该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由于有父母这个“老师”在旁指导,作业做错了不要紧,有人会检查;作业不会做不要紧,有人会解答;自己多玩一会不要紧,有人会来催,从而养成孩子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思维萎缩懒惰,做事拖拉畏难、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好的学习品质。一旦父母无法胜任“老师”的角色时,孩子会因失去了“拐杖”而变得胆怯、被动、无主见、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所谓的优秀学习品质根本无从培养,而优秀的学习品质是成绩优秀的必要条件。

3. 陪读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在旁寸步不离、近乎监视的陪读,易让孩子心生反感。陪读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分的关注,总少不了嘴巴的唠叨,眼神的扫视,生怕孩子又不专心学习,这样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被人信任的感觉和厌烦心理,内心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有个六年级的孩子曾向别人抱怨:“我妈每晚都坐在我旁边,看我做作业,看我复习,做完课内作业又要做她布置的作业,还不时要唠叨几句,耳朵都起茧了,烦死了!一晚上都不让我出去玩一会,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苦日子?最好她生病住院死掉!”多可怕的想法,可能怪孩子吗?

4. 陪读容易增加心理压力

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这样对他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我建议还是给孩子自己空间,让他们好好学会自己去学习。当然家长的督促是必要的,也不能说一点也不管,但是绝对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适当给孩子们减减压。

5. 陪读容易产生心理依赖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靠别人,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如遇事优柔寡断,生活不能自理等。像藤本植物,总要攀附在别的植物上才能生长。学习也一样,习惯了父母多年的陪读,一旦父母离开,孩子便无法进入正常学习状态。有位母亲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孩子身边默默地陪读,有一次母亲要离家一个月,结果这个孩子变得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习上,成绩明显下滑。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陪读只在孩子入学早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起一定作用。它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不管时就不管,越管越多,越陪越累,父母一直牵着他的手,他怎么学会自己走?早些心理“断奶”,早些学习自立,才是明智之举。

家长陪读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温暖和支持,也可以是压力和负担。通常对于年龄较小、尚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照顾和陪同,可能会好于把孩子寄托给老师或学校;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中学生,陪读让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都有人操心,确实对孩子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无形中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父母都是以一方或者双方甚至是多方的牺牲来陪读。这样,一旦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如意,他自己就会焦虑紧张,感觉对不起父母,陷入自责的状态里,这种被动低落的心理状态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应充分考虑家庭条件,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让陪读行为成为孩子或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