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验之谈,意在告慰一些身处逆境、绝境的人们:天无绝人之路,不要放弃,一切事情都会向好的方面转变。
上帝似乎很青睐那些身处不幸和绝境中的人,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所以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上帝定会给你扔下一根救命草;当你沉沦自弃的时候,上帝定会给你抛下一支橄榄枝。
要成为一个有准备的人。做事情要有着更远的眼光,更高的眼界,要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这样,当遇到突发的状况就不会轻易乱了阵脚,会比别人更加冷静。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野猪在大树旁“呼哧呼哧”卖力地磨着牙。狐狸悠闲的从旁边经过。看到野猪狐狸就问了:“野猪哥哥,你呼哧个啥?现在又没有猎人来追赶你,也没有任何危险。你浪费感情磨什么牙啊?”
野猪听了,不屑地看着狐狸弟弟说:“哼,当危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哪有时间再去磨牙,我现在磨牙,那是未雨绸缪,等真的需要的时候我就不会慌张了。”
野猪在平日里就磨好了自己的牙,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可以从容地在第一时间进入战斗状态。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幸福地生活成长。由于家庭的溺爱,不少孩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稍微遇到一点点困难,心里就感到恐慌,不是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而是求助依赖他人。长期下去,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心理素质就会弱化,这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事业是极大的不利。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去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寻找“出路”。
要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各种类型的人,见识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学会留空间给孩子自己解决。
周先生当爸爸许多年了。别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儿子总是赞不绝口。但是他自认为,孩子的成长,自己其实并没有费太多的心,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处理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少主动替孩子做什么。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孩子玩玩具拼图,怎么也拼不好,他在一边稍加指点,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可不帮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认为儿子能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从不主动帮忙。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对他说:“爸爸,我们老师说要组织一次野炊活动,可是经费得自己想办法,不能向家里要。可是我到哪里去挣钱呢?”做父亲的说:“自己的问题可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提个建议,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挣钱。”后来,儿子就和几个同学约好,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一个周末,也挣了不少钱。孩子也慢慢被调教出来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才要求父母帮忙。事实也证明,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可以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的。
张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适时放手,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家长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他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好了。父母可以充当顾问,但是最好“袖手旁观”。
相信每位家长都有类似的体验吧!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孩子在玩拼图游戏时,一遇到一些图块放不进去时就急躁起来,最后干脆丢在一边不玩了。又如:刚学跳绳,不能很好地掌握技巧。在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孩子或伤心、或放弃。而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能乐观,勇于面对,不轻易放弃,这种素质的培养是孩子今后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孩子面对困难时,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1. 和孩子坦率地交谈,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交谈,可以使双方更加了解
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在一起,每天都有机会进行言语交流,父母要抓住时机,多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论周围发生的事情,讨论遇到的问题。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果孩子遇到困难,他们首先就会想到有成人的关心和支持,而成人又能给予同情和开导,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困难,那么,孩子会从小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
2. 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和谐、愉悦的家庭气氛,促使孩子鼓起勇气,正视面前的困难
父母的爱可以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可以使孩子增强与困难拼搏的信心;父母的关心能够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孩子在慈爱而不是溺爱,严格而不是严厉,引导而不是包办的环境中生活,会得到莫大安慰和力量,激发起正视困难的勇气。
3. 创造条件,让孩子亲身实践并尝试成功的喜悦
要给孩子多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平凡的小事上开拓孩子的进取意识和创造力,提醒并指导孩子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帮助其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使之体验达到目的后的快乐。
4. 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引导孩子独立解决困难
信任和鼓励是刺激孩子奋发进取、坚决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而且会使孩子身心得到愉悦。谁都明白,一名运动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往往会在观众的叫喊加油声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成人切忌采用不管不问、讽刺嘲笑、过多批评、大声呵斥和粗暴责问的方式,这样不仅不会缓解孩子沮丧的情绪,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失去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必要时还要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