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养生与健康
10510400000023

第23章 睡眠障碍

一、失眠症

睡眠障碍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失眠症;第二,嗜睡症;第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第四,睡行症、夜惊、梦魇。

(一)病因

1.社会心理因素失眠的发生往往与生活中不良事件有明显关系。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思虑过度等都是常见的因素。此外与个性特征,自幼不良睡眠习惯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2.心理因素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入睡情况,担心失眠,担心因失眠而影响自己的次日工作,结果越想尽快入眠就越兴奋,担心和焦虑使他们更清醒以至于难以入眠。此类失眠要占失眠总数的30%。

3.其他因素①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咳嗽、夜尿频等。②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改变、更换住所、声音嘈杂和光线刺激等。③生物药剂因素,如浓茶、咖啡及中枢神经兴奋药等。

(二)诊断

CCMD-3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三)治疗

1.认识疗法首先要找出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消除或看待这些不利因素,正确对待和评估失眠对自身的危害。解除患者对失眠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实施认知疗法时,帮助患者对失眠引起的症状及苦难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减少消极情绪。

2.行为治疗创造良好睡眠的行为方式,包括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采取增强白天的精神和体力活动,有规律的日常生活,改善睡眠环境,避免噪声,保持卧室内空气清新,光线暗淡,温度适宜,不喝浓茶和咖啡;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可适当做些放松的活动如洗脚、听音乐。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比较有效,根据失眠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镇静—催眠药物。

(1)入睡困难者:服用见效快、作用时间短的安眠药物以避免晨醒后药物的持续作用。

(2)睡眠不深易早醒者:服用其效缓慢、作用时间持久的安眠药物。

(3)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和早醒兼而有之者:可服用中效安眠药物。每种药服用不应超过两周,可选用2~3种药轮换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4)对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者:可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

二、嗜睡症

嗜睡症指过度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存在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致,常与心理因素有关。

(一)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有些病人白天心情不愉快或在不恰当的时间入睡造成夜间睡眠过度延长。有的是由于睡眠—觉醒的节律与本人所处环境要求不一致所造成。应注意的是这种障碍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目前尚未见器质性病因。

(二)诊断

CCMD-3关于嗜睡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

(2)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

(3)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所需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

(4)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

(三)治疗

1.病因治疗先要尽可能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疗。

2.药物治疗原则必须是个体化,不同症状使用不同药物,严格用药剂量和服用药物的时间,产生耐药者要更换新药。白天嗜睡者可采用小剂量中枢兴奋药,如利他林、苯丙胺等。用兴奋药后,会加重夜间睡眠障碍,可适当加服短效安眠药。

3.行为治疗规范作息时间,要求病人做记录瞌睡的时间,检查患者遵守睡眠及活动计划,记录病人服药和其他情况变化。通过奖励和惩罚方式,规范其行为。

4.其他如果是抑郁症的一个临床表现,可进行心理治疗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也可适当用少量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等,症状改善后及时停药。

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与常规不符而引起的睡眠紊乱。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者少见。

(一)病因

1.生活节律失常长期待定的环境形成的习惯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常出现夜间工作和生活无规律。

2.社会心理的压力约1/3的患者发病前存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的外界压力,造成患者情绪焦虑可使入睡时间推迟,易醒、早醒而患者的睡眠节律结构紊乱。

(二)诊断

CCMD-3关于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病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即与病人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遵循的节律)不符。

(2)病人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时段出现嗜睡。

(三)治疗

(1)可逐步调整或一次性调整使患者入睡和觉醒时间立即恢复到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中。

(2)需要不断巩固,坚持下去,防止反复。

(3)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以巩固疗效。

四、睡行症

睡行症又称梦游症,是一种睡眠与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多发生于睡眠的前1/3 阶段的深睡期,起床在室内活动或走出户外,此时对环境的意识水平低下,多数病人能自行回到床上继续入睡,次晨醒来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本病在儿童期发病率较高可达1%~15%,成人低于1%,男孩多见,可伴有夜惊症及遗尿症。

(一)病因

本症发生与儿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功能失调、抑郁和兴奋的调节紊乱有关。病人家族中常有类似发作史。也可见于癫痫、脑外伤后遗症等情况。病人人格特点为富于暗示性,自我为中心,具有表演性。此外,患有某些发热性疾病的人,本症也极易发作。成年人则可能伴有神经精神疾病。

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二)诊断

CCMD-3关于睡行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反复发作地在睡眠中起身下床活动,发作时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行为缺乏反应,要使病人清醒相当困难。

(2)发作后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或躺在地上继续睡觉。

(3)尽管发作后的苏醒初期,可有短暂意识和定向障碍,但几分钟后,即可恢复常态,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完全遗忘。

(三)治疗

儿童可随年龄成长而自行消失,成年人则可能伴有神经精神疾病而必须针对原发病治疗。药物治疗可选用安定类药,一般效果不理想。每晚睡前半小时,服安定2.5~5毫克,一般三周为一疗程。

五、梦魇

梦魇是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引起恐慌不安、心有余悸的睡眠行为障碍。发病率儿童为20%,成人为5%~10%。

(一)病因

(1)儿童在白天听恐怖故事,看恐怖电影后,常可发生梦魇。

(2)成人在应激事件后,如遭遇抢劫、强暴等灾难性事件后可以发生。

(3)睡觉姿势不正当也可发生梦魇,如睡觉时手臂压迫胸部会感到透不过气来,出现憋气、窒息、濒临死亡的梦魇。

(4)某些药物如受体阻滞剂、镇静催眠剂等。

(5)突然停用镇静安眠药物可引发梦魇。

(二)诊断

CCMD-3关于梦魇的诊断标准如下。

(1)从夜间睡眠或午睡中惊醒,并能清楚和详细地回忆强烈恐惧的梦境,这些梦境通常危机生存、安全或自尊。一般发生于睡眠的后半夜。

(2)一旦从恐怖的梦境中惊醒,病人能迅速恢复定向和完全苏醒。

(3)病人感到非常痛苦。

(三)治疗

(1)偶然发生的梦魇属于自然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

(2)对发作频繁或给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梦魇要给予干预,找出病因,对症处理,如睡前不看恐怖性书籍和电影。

(3)缓慢停用镇静安眠药,睡前放松,调整睡姿,以保证良好睡眠。

(4)心理治疗。由生活应激事件引起的,了解其产生原因,正确认识以消除恐惧心理。

说明:患者往往随年龄的增长,症状逐渐有所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