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88

第88章 “滑稽”参军戏

唐代除了歌舞戏的铺衍,还有参军戏的兴起,它是在俳优表演的优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苍鹘”。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开始是二人表演,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史记》中的滑稽记载

参军戏是由“滑稽”表演发展而成,“滑稽”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辟出《滑稽列传》专章,为滑稽艺人立传了。《史记》中记载的滑稽艺人称为“俳优”,是统治者的玩物,他们以逗笑君王、为他们排遣无聊。

在太史公笔下,优人的言辞行止才有了生动的描述。颇有一些俳优还善歌能舞,但俳优无不以他们独特的语言滑稽技巧为能事。俳优尽管有着高超的滑稽天赋,甚至有着某种言辞上的“豁免权”,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主要是根据帝王的个性,不断地设计谋笑的程式,但也体现了独立人格的成分,如优孟之谏马,优旃之谏大苑囿,谏漆长城等。在笑声中实现讽谏,可以说这是表演者人格独立的闪现。

《史记》记载的另一个“滑稽”故事是“河伯娶妇”的故事。西门豹到邺担任地方官,当地三老勾结巫师敛财,借口河伯娶妇,令乡民每年交钱,还要挑选女童扔进河里,否则要遭水灾。西门豹上任后亲抵河上,对巫妪说,你选的女孩不好,烦向河伯通报,宽限我们几日,以便选更好的,然后把巫妪扔进河里,过了会说,怎么这么久没动静,再把其女弟子扔进河里,总共扔进河里三人。过不久又说:女弟子办事不力,请三老亲去,吓得三老跪地求饶。这段记载,与滑稽戏中的“以牙还牙”如出一辙。

唐代参军戏

唐代的“参军戏”是在俳优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人高彦休所著《唐阙史》中有一则利用同音字引起笑场的参军戏,题为《三教论衡》,大意如下: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尚非妇人,何患乎有身乎?”上大惊。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赐甚厚。翌日,授环卫之员外职。

“参军戏”名称由来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在实际演出中,参军一词已失去了官职的含义,而衍化为角色名称,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两个演员相互问答,以滑稽讽刺为主,在科白、动作之外还加进了歌唱及管弦伴奏。其中一个叫参军,即那被讽刺的对象,比较愚笨迟钝;戏弄参军的叫苍鹘,比较伶俐机敏。参军、苍鹘都是扮演戏中人物的角色名称,实际上已构成“行当”。

延伸阅读

优孟衣冠《史记 滑稽列传》记载了有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争夺霸权地位,立下过汗马功劳。不想死后家境萧条,儿子的生活都很困难。“优孟”便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扮做他的模样去讽楚庄王。楚王听后很受感动,反省自己对故旧照顾不周的错误,马上改正,给孙叔敖的儿子封赠田地奴隶。优孟把一个已死的人扮演得惟妙惟肖,去打动劝说君王,他是在以演戏的方式劝。古代把艺术表演者称为“优伶”,优孟未必是一个真实的名字,可能是一个名叫“孟”的优伶,总之留下“优孟衣冠”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