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77

第77章 明代民歌和小曲

明代的民歌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其社会影响力令人刮目相看,一些比较开明的文人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明代的卓柯月更将当时的民歌小曲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称其“为我明一绝耳”(陈宏诸《寒夜录》)。

明代民歌的整理

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为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四种。

嘉靖以来,出现了一些收有民歌作品的文学选本,如张禄选辑的《词林摘艳》、郭勋选辑的《雍熙乐府》、陈所闻选辑的《南宫词纪》、龚正我选辑的《摘锦奇音》,以及熊稔寰选辑的《徽池雅调》等,都或多或少地载录了一部分民歌。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民歌创作趋于繁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选辑者对那些民间俗曲时调的重视。

晚明时期,对民歌收集整理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是冯梦龙。冯梦龙在《序山歌》中说:“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这不仅道出了冯梦龙对民间俗曲的肯定态度,也可以说是从去伪存真的角度对他所编辑的民歌的创作特征作了总体的概括。冯梦龙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编辑了两部明代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

山歌》。《童痴一弄

挂枝儿》收录的是明万历前后流行起来的民间时调“挂枝儿”,其中只有极少数为冯梦龙和他朋友的拟作。《童痴二弄山歌》多用吴语,是现存明代民歌中保存吴中地区山歌数量最多的一种专集。这两部民歌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风貌。

民歌的特点

明代民歌在世俗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与艺术形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实地描绘出了社会平民阶层的各种世情俗态,具有浓烈的民俗味道。《挂枝儿》的《谑部》、《杂部》以及《山歌》的《杂咏长歌》中不少篇目就属于此类作品。

二是热烈歌咏青年男女自由的爱情生活。《挂枝儿》和《山歌》中很大一部分是情歌,它们往往用大胆率真的口吻来表露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执著追求。

三是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艺术手法丰富新颖,表明明代的民歌创作技巧进一步趋于成熟。

明代的民歌小曲流行广泛,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的城市小曲,像《闹五更》、《罗江怨》、《哭皇天》、《银绞丝》、《打枣竿》、《寄生草》、《挂技儿》等曲调,“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颂,沁人心腑”(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明代民歌繁盛的原因

民歌的繁荣,和当时文学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明朝中期起,城市工商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像民歌这样直接反映民众生活而又具有鲜活艺术生命力的俗文学,受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喜爱。一些文人士大夫经过耳濡目染,也对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俗曲另眼相看,如李开先称其“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情尤足感人”(《市井艳词序》),冯梦龙则将它们看作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

延伸阅读

冯梦龙和“三言”有什么关系?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戏曲家、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他年少时就很有才气,和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一生在科举上不得意,57岁才补了一名贡生,61岁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因此,他发愤著书,将主要精力贡献给搜集、整理通俗文学的事业上。在小说方面,他完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编选工作,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改作了《新列国志》,编辑过《古今谭概》、《情史》等笔记故事。他所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