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42

第42章 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

画家生平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年)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他的祖父是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倪瓒从小得到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家境富裕,生活优裕,热爱艺术,遍览古代名家字画。元泰定五年(1328年),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接着,他的母亲邵氏和老师王仁辅也都相继去世,这使倪瓒十分悲伤。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也都消失,此时的他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

元天历三年(1330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的妻子妻蒋氏病死,倪瓒深受打击。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七年(1374年),倪瓒去世,享年74岁。

艺术成就

倪瓒广泛交际,朋友多是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倪瓒曾细心观察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仔细领会其特点,加以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技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此种格调,前所未有。他的作品传世很多,《松林亭子图》、《渔庆秋霁图》、《怪石丛篁图》、《汀树遥岑图》、《江上秋色图》、《虞山林壑图》《江亭山色图》,《山水图轴》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倪瓒的洁癖

倪云林有洁,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厕所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他爱洁成,连自己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天,他的一个好友前来拜访,夜里寄宿在他的家中。由于害怕朋友不干净,他一夜之间,竟然起身亲自视察了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到了天亮的时候,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黄公望:简淡洗炼山水风

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派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

画家生平

黄公望(1269~1354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关于他的名与字的来历,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黄公望的父亲得子之后,亲戚朋友前来祝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年轻的时候曾在地方做过小官,先是任书吏,大约45岁左右,在地方官张闾幕下做椽吏,后因张闾卷入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之后,他看破红尘,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并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此后,长期隐居于富春江一带。

艺术成就

黄公望工于书法,擅长诗词、散曲,取得了一番成就。50岁后,他才开始画山水,师法赵孟褉、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在创作风格上他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黄公望的山水,张丑认为其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黄公望的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

师法自然

黄公望的绘画注重师法造化,他经常带着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的一些山水画,就取材于这些山林胜处。他住在松江的时候,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竟然一整天都在山中静坐,达到了废寝忘食之境。他居住在富春江的时候,身上总是带着皮囊,里边装着画具,每次见到山中的美景,都会取出画具,展开画纸,将这一美景摹写下来。富春江北边是大岭山,黄公望晚年的时候曾经在此处隐居,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他的名作《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该图描绘了描写富春江两岸秋天的美景,笔法上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当时著名文人的诗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画。“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在《题黄子久画》说:“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

延伸阅读

《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于至正七年(1347)开始创作,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力作,世传此画乃是黄公望画作之冠。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云山烟树,峰峦叠翠,松石挺秀,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半卷《富春山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