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37

第37章 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是北宋著名画家。他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流传于世。

画家生平

张择端(1085~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从小就十分好学,早年游学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来学习绘画。宋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供职,他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流传了下来。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属一级国宝。该画卷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据统计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艺术成就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风俗长卷,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店铺林立,飞虹卧波,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纵观我国古代绘画,大多数绘画作品中都蕴含着士大夫孤芳自赏的情绪,难以找到像“清明上河图”这样描绘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的绘画。这幅画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卷。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张择端还有一幅作品《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该图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张择端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延伸阅读

真迹之谜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名家都有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各地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国外博物馆所藏也有好几卷。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多达30幅。

《清明上河图》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靖康之难后流入民间,历经辗转,后为南宋权臣贾似道所得,元代再度进宫,至正年间又被掉包,流落民间。明代落入权相严手中,严

倒台,图第三次纳入宫廷,被明代皇室收藏。后来,大太监冯保将图从皇宫偷出,并加上了自己的题跋,自此之后此图神秘失踪。

二百年后,清朝湖广总督毕

得到《清明上河图》,毕死后,此图再次被皇室收藏,深藏紫禁城内。清末,逊帝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现藏故宫博物院。关于真迹之说,目前有两种说法:大多数人认为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真迹;另一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才是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