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20

第20章 傅山:清初第一写家

傅山在多个学科和领域成就卓著,他严于治学,擅长书画,精于医道,长于武术。学术界尊其为“百代宗师”,史学家称他为清初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书坛则给他“清初第一写家”的名号。

书家生平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

傅山出身于官宦书香之家,有很深的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经担任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曾任山东参议、辽海兵备,政声颇著,他的父亲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15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人。2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三立书院录取,深受学官袁继咸的器重,从而成为其弟子。后来袁继咸被诬下狱,傅山带领百余名学生徒步上京,为袁继咸鸣冤,最终洗刷清白,一时名闻天下,三晋大地称其为“义士”。

傅山无意仕途,救出自己的老师后,寻城西北寺庙辟为书斋,悉心治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甚至连佛经、道经都曾悉心研究,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明朝灭亡后,他执意不当清政府的官,自号为“朱衣道人”,表示自己已经出家为道士,因此不剃发留辫。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表示坚决不屈服于清朝。他曾多方联络反清义士,但终因南明王朝昏聩而失败,最后隐居乡里,以治学和为乡邻治病为寄托。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灭遗老们的反清意识,康熙帝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联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强行将傅山带到北京。傅山到达北京以后,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等一些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他,他都以生病为由拒绝参加考试。后来皇帝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按照礼仪应该磕头谢恩。但他却站着不拜,后来同僚将他推倒,他却以生病为由倒在地上。康熙皇帝无奈,只好让他回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去世,年近古稀的傅山十分悲痛,不久便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

清初第一写家

傅山在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因其诗清、字逸、画精,被称为“三绝”。在三绝之中以书法成就最高,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楷书出名,虽然师法颜真卿,但却独得心曲;他的草书名重当世,被学者郭上先评为“国初第一流人物”;顾炎武和傅山颇有交往,对其书法非常推崇。曾经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我不如也”。

艺术风范

傅山书法初学赵孟

董其昌,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他崇尚宋人的风范,写字为文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加上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因此他的书法有一种奇怪的意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在起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写小楷也用颜体。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

他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理论,其意在于宁可古拙而不追求华巧,成就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可写得丑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之态,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傅山的理论有针砭时风、力挽狂澜的用意。

傅山早年学赵孟

的字,晚年则对赵字大加鞭挞,认为赵氏的字充满了媚骨,因此告诫子孙不可学赵字。

延伸阅读

傅山养生面——蝌蚪面

傅山精于医术,在养生学方面多有贡献,如对山西面食研究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霜红集

杂记三》谈及一种“

”面食。说“盂欲以此面漏作,作汤吃,虚松如无物,亦食中妙品也。”。“”面在山西叫法各异,做法也不同。平定、寿阳、盂县一带多用面、豆面等杂粮面,而在晋南一带则用鲜玉米面制作,称之为“洼”。面入锅中,如水中的

一般,生动而活泼。玉米面的谷甘

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致癌物的形成,并有恢复青春之功能,被誉为“长寿因子”。由此可见,傅山在数百年前就已发现了这种物质的养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