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18

第18章 黄道周:刚劲有力,雄健奔放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的大书法家,大学者。他学贯古今,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他楷书师法钟繇,但比钟繇古拙,显得洒脱飘逸。

书家生平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后世尊称“石斋先生”。

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中进士,授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议和,被崇祯帝召到平台参加御前会议,要他与杨嗣昌当场辩论。最后崇祯帝怒斥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黄道周高声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他的辩论让崇祯帝哑口无言,因此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黄道周学问可用为由向朝廷推荐黄道周,再次惹怒崇祯帝,将二人逮捕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后来因为廷臣的辩护,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后来,杨嗣昌用兵失败,自杀而亡。崇祯想起黄道周的预言,下旨将他召回。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遂辞官回到老家福建,专心著述。

清军入关,北京陷落后,黄道周在南方积极组织抗击清军,南明弘光朝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兼任礼部尚书。虽然在抗清过程中黄道周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但是南明小朝廷依然昏聩不堪,官员们争权夺利。最终导致抗清节节失败。隆武元年(1645年)十二月黄道周率军队向婺源出发,在明堂里遇敌,被清军张天禄俘获,押解到南京监狱。他在狱中诗曰: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清朝派已经投降的前明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了一副对联给他:“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洪承畴看到对联,羞愧不已。在监狱中绝食十二天后,他的妻子蔡氏来信勉励:“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黄道周就义,临刑前留下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在东华门刑场上,他向南方再拜,撕裂衣服,咬破手指,给家人写下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同一天,他的学生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毛玉洁也被杀,史称“黄门四君子”。

艺术风范

黄道周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其楷书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行草书也见楷书之风,如《五言古诗轴》,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则是钟繇一路。隶书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黄道周有书论,自称倾心魏晋书法,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推崇备至,但对明代当世书法则比较排斥,例如董其昌。

《张溥墓志铭》

黄道周作品传世颇多,最出名的是《孝经卷》和《张溥墓志铭》。《张溥墓志铭》纸本纵28.7厘米,横193.8厘米。是黄道周给义士张溥撰写的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但是和钟体相比,钟体于古拙中显浑厚,黄书则于古拙中见清健。此铭卷前有清代藏家何绍基楷书题首,纸后有清代周永年、梁章钜、何绍基等人的题跋,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延伸阅读

君子之风

黄道周未做官之前,生活非常困窘。由于家中贫穷,他只得在外村的私教书,受尽冷遇。他在范家寨村

教书的时候,有十九个学生,其中十八个都考中秀士,只有一个叫陈富的弟子未曾考中,但是这名弟子却善于经商,家道小康。有一年,黄道周母亲病重,心中万分着急,恨不得插翅飞回铜山。但他身无分文,无法回家。学生陈富得知,马上送先生十五两纹银,请先生立刻动身。

次日清晨,黄道周匆匆上路,半路口渴,便伏身在路边山泉饮水,不小心把银袋遗落,走了十五里才发现。赶紧回身来找,只见路旁大树下坐在一老丈,鹤发银

。对他说:“老夫守候多时了,这是先生掉的银子吗?”黄道周一见大喜,赶紧致谢。弟子赠银,老翁还银,颇能显示出古人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