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画廊(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7100000011

第11章 柳公权:骨力矫健,气脉流贯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书家生平

柳公权(778~865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柳公权29岁进士及第,但仅仅担任低级官吏,后来他的字体偶然被唐穆宗看见,认为这是书法圣品,被召到长安。这时候,柳公权已40多岁。此后他一直受到皇帝的重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颇受优待,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享年80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学书法的故事

柳公权12岁就能读诗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被称为神童,因此渐渐骄傲起来。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在树下写字玩,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柳公权得意地拿着自己写的字,对老人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好吗?”老人说:“这字写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有筋骨”。柳公权对此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老人说:“我写不好字,可有人用脚都比你用手写得好,不信你明天进城去看看。”

第二天,柳公权来到县城,一进城门就见北街的大槐树上挂了一个幌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树下围了许多人。只见一位失去双臂的黑瘦老者,光着双脚坐于地上,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着笔写对联,写得十分好。柳公权看了之后内心感到惭愧而又敬佩,下定决心苦练书法,广学古人,最终成就大器。

艺术风范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之后又遍阅当世名家的作品,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融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柳公权的书法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为此,他的书法有“柳骨”之称。

《神军策碑》

柳公权一生的书碑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回元观钟楼铭并序》《冯宿碑》《苻璘碑》《玄秘塔碑》《神军策碑》《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其中以《神军策碑》最为出名。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会昌三年(843年)武宗驾临“左神策军”军营,“左神策军”是皇帝的禁卫军,也是最精锐的部队。当时掌控这支部队的是太监仇士良,他借机奏请立此碑以纪圣德,武宗应允。因柳公权当时为左散骑常侍,又是当朝一流书家,故皇上命其书写。因是奉旨书写,故柳公权的书写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较之早两年书写的《玄秘塔碑》更为苍劲精练。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且原石早已毁灭,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据宋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载:原拓本分装成上下两册,下册已佚。上册被南宋奸臣贾似道收藏,元朝时归翰林国史院,明朝被纳入内务府。明朝灭亡后,相继被私人藏家孙承泽、梁清标、安仪周、张蓉舫等人收藏。近代以来流于香港。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以重金购归,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

延伸阅读

心正则书正

柳公权不但是一位大书法家,还是一个耿直、敢于直言的人。唐穆宗在一座寺院里,看到了柳公权写的字,对此十分喜欢。一天,唐穆宗和柳公权讨论书法,唐穆宗问他:“如何才能写出笔法端正、刚劲有力的字呢?”

听了唐穆宗的问话,柳公权对这位喜好歌舞宴饮的天子说:“用笔的要诀在于心,只有心正,笔才能正啊!”听了柳公权的话,唐穆宗知道他是借讲笔法在规劝自己,顿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