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窦文涛的说话之道
10506900000044

第44章 投其所好,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

阿忆曾经问过窦文涛:“以前的男主持一定要西装革履,戴好领带,规规矩矩地上场主持节目。而你,穿着马甲就跑上台。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窦文涛则说出了自己穿马甲的原因,并且说了两件投观众所好的服装转变的事情:“有一次,一位香港服装师提议,让我时尚一点,新潮一点——她是位18岁的小女孩——所以她给我找了一个绒毛大领结,领结两端还带着两个坠子,看上去活像一只大兔子……不过从那儿以后,还是有点儿小改动——领结不打了——因为有一位老观众来信,说窦文涛打领结像小日本儿的翻译官,会激起民族仇。听说写信这位老先生就参加过抗日战争,我想多半是他自己看了极不舒服。穿马甲不打领结,一下子宽敞多了,这就是我主持《锵锵三人行》的新打扮。”

10多年来,窦文涛不仅在服装上投观众所好,在节目内容选择上,也投观众所好。窦文涛曾一度为这期节目观众不喜欢、那期话题没聊好而焦虑烦恼过。

早期时候,窦文涛记得节目常常被他聊成了“个人生活大暴露”,也不讲新闻,就是自己每天干了什么,见了谁,直接说的就是生活。有本杂志还把他评选为将生活和工作结合得最好的人。

后来就有人看不下去了,提醒他作为传媒怎么能不关心社会,陶醉在个人生活里?窦文涛觉得有道理,于是一脚跨出家门外。没料到这一脚跨得有点猛,甚至开始有人送他外号“包青天”了。他觉得自己被异化了,变得“我不是我”,随即又退回半步。

他说:“个人的那点东西,不适合在大众传媒里分享。但那种假模假式的忧国忧民又完全不是我的路子。关心社会是对的,但还是应该从个人的趣味出发,用你个人的眼光去关心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在共同的世界里发现有趣的细节。”

左摇右摆之后,窦文涛逐渐找到了一条“既通个人,又通大家”的阳光大道。

主持人做节目要考虑到很多人,既要投观众所好,又要投领导所好,有时候还要投节目中当事人所好……“既通个人,又通大家”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我们平常人的生活中,“既通个人,又通大家”也是理想状态,很多时候,我们能做到基本的投其所好就很好了。比如,我们和抱着戒备之心的人交流时,不容易让他们敞开心扉。如果我们投其所好,精心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对方知道我们和他是一个战线的,他就会慢慢对我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声。

如果我们发现与我们交流的对方有些情绪不稳,或者出现了答非所问、鸡同鸭讲的现象,对方对我们应该是产生了一些不满,以此故意逃避我们的话题。这时,我们不妨投其所好,聊一些轻松的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缓和一下紧张的情势,以免对方的情绪越来越大。等对方情绪缓和,再找机会问,或者为了不再次引起他的不满,干脆就不问了。

当对方情绪波动严重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在观点上顺着对方的方法,让对方感到“我们是站在一边的”。只要对方有了这一认知,交流又会回到正常状态,慢慢地,他有可能也会接受我们的观点。

曾经有个人向某公司推销升级电脑。公司的老板说:“我们很想购买升级电脑。但是,我们公司有费用上的考量,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

推销人员不慌不忙,他与公司站在同一战线,为了公司的利益考虑,回复说:“我了解贵公司非常能够考虑到利润和开支,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提这样的建议。贵公司如果使用了升级电脑,不仅处理速度快,还可以搭配更多应用软件,使人事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降低。短期讲,公司确实会有一笔不小的开支;但长期来讲,公司反而可以省下更多的经费。”

结果,公司的老板仔细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确实如推销人员所说,长期上,费用会节省很多。于是,公司的老板便爽快签约购买了。

人们在生活中的利益有时候是冲突的,但大多时候是一致的,当我们只强调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不会取得自己的利益。因为这时的对方也在考虑他自己的利益,对方就像是一面墙、一把剑,如果正面冲过去,免不了会受皮肉之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即对方拒绝和你进行沟通或者彼此形成敌对的态势。如果我们投其所好,逐渐让对方吐露心声,从对方的心声中找到漏洞,之后再予以真诚辩驳或给予真诚建议,效果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