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那些事儿2(南北争霸卷)
10506500000050

第50章 留下来

有压迫就有反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吏部尚书袁顗深受刘子业宠信。刘子业性情变化无常,一件小事皇帝变了脸。检查官搜罗证据起诉,撤掉官职,白衣领职,以观后效。袁顗感到继续呆在京城太危险,皇帝反复无常,说不定那天屠刀从天而降。于是,想个鬼花招,要求外出为官。刘子业答应了,任命他为雍州刺史。

出镇地方的不仅袁顗一人,朝廷做了一系列人事调动。七皇子临海王刘子顼出镇荆州,蔡兴宗为长史、南郡太守,辅助刘子顼。

夜,漆黑漆黑,空中不时刮过寒冷的秋风。两个孤零零的人影立在寂静无比的院落。

袁顗特别兴奋,舅舅蔡兴宗抬头仰望天外繁星,突然冒出一句话:“襄阳星恶,怎么能去?”

袁顗紧张兮兮地道:“白刃架在脖子上了,哪管什么流矢。今日之行,唯愿活着逃出虎口。天道深远难测,吉凶未必都能灵验。不知舅舅何时离京?”

蔡兴宗淡淡道:“你呢?”

“明日凌晨上路,今晚特来向舅舅辞行。”

蔡兴宗听得出外甥话语中的急迫,似乎想从眼前无尽的黑暗中逃跑。蔡兴宗的语气极淡:“我不走。”

袁顗吃惊地张大嘴巴,好象舅舅突然变身化作妖怪。

南朝皇子出镇地方,长史之职极重,皇子年幼,大权全在长史之手。刘子顼不到10岁,谁做长史,谁是荆州主人。

袁顗困惑不解,想不通为什么舅舅甘心留在血雨飘摇的京城,想不通自然要问:“舅舅什么意思,现今朝廷形势人所共见。在内大臣朝不保夕。舅舅出居荆州,掌管八州军事。我在襄阳,地胜兵强,去江陵咫尺之遥,水陆流通。若朝廷有事,我们正可共立桓、文之功,岂比受制凶狂皇帝,面临不测之祸更好吗!如今有机会不肯走,以后想走,走不了啦!”

袁顗很坦诚,将心中秘密和盘托出,因他想拉上蔡兴宗一起造反。谁都知道荆州和雍州是江南重镇,合二州之力,财力可抵半个宋国。

蔡兴宗一点不惊讶,静静道:“我素门平进。与主上太疏远,不见得有什么大祸患。朝廷内外,人不自保,一定会发生变故。如果朝廷内的灾祸得以消除,地方的祸患却难以估量。你打算在外求全,我打算居中免祸,各行其志,不是很好吗?”

蔡兴宗看得很明白,现在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全天下的人都对皇帝不满意,必有一场大乱。那么,留在中央机会大呢?还是去地方机会大?历史经验告诉蔡兴宗,地方起兵,鲜有克捷,宫廷政变最容易得手。一旦得手,下一步就是如何平定同床异梦的地方势力,呆在地方才是大大的危险。

袁顗没有蔡兴宗那么长远的眼光。第二日天刚拂晓,撒丫子狼狈上路。呆在船上,犹怕皇帝改变主意,派人来追,下令水手加速前进。飞舟似箭,狂行到寻阳江,方才绽出笑脸,仰天叹道:“现在终于免除大祸啦!”

袁顗不着急赶路了,进寻阳城拜会三皇子晋安王刘子勋的长史邓琬。两人本来没有什么交情,却相见甚欢,结伴游玩,亲密异常。一有空闲,整日整夜呆在一处。袁顗出自高门,邓琬门第不显;袁顗人品出众,邓琬才干平庸。东晋以来,门第不当的人极少往来。袁顗对邓琬过于亲密,隐藏着玄机。玄机只有一个,他有意联合江州之力起兵造反。

袁顗离开南京,留下的吏部尚书空缺给了蔡兴宗。蔡兴宗主动留在京城当然不是为了吏部尚书的官职。早在刘子业登基之时,蔡兴宗便看出他必将祸乱国家。蔡兴宗是个正直的大臣,却也难免染上南朝纵情声色的习气。有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风流人物。

建康何后寺一个叫智妃的尼姑生得美丽迷人,名动四方。蔡兴宗派出迎亲的车辆接智妃到府为妾。结果被颜师伯得到消息,抢先派人偷偷进入何后寺把智妃接走了。

大臣们纵情声色不要紧,皇帝不可以。皇帝是万民之主,任务是治理国家,保护民众的财产。明君圣主以增加国民的财产为已任,是以万民拥戴。只顾自己享乐,不管民众疾苦,这样的帝王是昏君,昏君人人得而诛之,这是儒家文化精髓所在。

有人问过孟子,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淡淡回答说:“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独夫民贼,人可诛之。废昏立明,天之大义。蔡兴宗留在京城图谋除掉刘子业。皇帝手握军权,禁军猛将如虎,如何除掉他呢?蔡兴宗认为,没有军队参与是万万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