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杰出的作家,这不是他个人的一时冲动,而是时代召唤的结果。从此以后,鲁迅创作出了《呐喊》、《彷徨》等惊世之作,终身以思想启蒙、唤醒民众为己任,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和我国伟大的文坛斗士。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母亲鲁瑞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904年夏,鲁迅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选择学医,一方面如他自己所说:“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更重要的是,鲁迅认为日本的维新既然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那么医学也就能够促进中国的革命。他学医学得很认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原本可以做一个很优秀的医生,但两年后的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初衷。
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中国成了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主战场。有一次,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了他久违的同胞,其中一人因替俄军做侦探而被日军砍头示众,而一群体格并非不强壮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呆板麻木地围着“赏鉴这示众的盛举”。讲堂里的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起来,刺耳的“万岁”声利刃似的绞割着鲁迅的心,使他的内心受到巨大的伤害和震动。事后,鲁迅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他觉得对于中国来说,医学倒还不是一件紧要的事,医治、改变中国人的麻木的精神,实在比医治他们虚弱的肉体更为重要,否则中国人体格就是再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要想医治和改变人民的精神,鲁迅当时认为莫如文学。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从振兴中华的需要出发,抛弃了血肉的外科,从事改造人灵魂的“内科”。
1906年3月,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回到东京,正式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另外,他还参加和领导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鲁迅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延伸阅读
鲁迅的幽默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有人说鲁迅一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学生们听后哭笑不得,但都深感鲁迅先生平易近人,风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