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10504700000072

第72章 抓住核心,问出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却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有的人喜欢夸大其词,侃侃而谈,满嘴跑火车,说话不留余地,结果只能造成画蛇添足的恶果。

俗话说“吹笛要按到眼儿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尤其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听长篇大论呢?因此,抓住本质,一针见血,是好口才必须讲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说起话来千万不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俞敏洪说话向来善于抓重点,下面是他在《赢在中国》节目中与选手的一段对话:

俞敏洪:你在重庆建筑大学学了市场营销。但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你又自学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本科专业。并且你曾经立志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这是立志,并没有真正去工作对不对?

丁恒立:北京、上海做到了,深圳经常往那儿出差。

俞敏洪:你同时自考法学本科,原因是什么?

丁恒立:我对法律有自己的追求,我当时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律师,拥有一个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俞敏洪:后来为什么没有去做律师?

丁恒立:后来觉得这行当不太适合我干。

俞敏洪:原因呢?

丁恒立:我原以为法律就是很公正的,结果发现中国的法律从业者也有很多潜规则,我看不起这种潜规则。

俞敏洪:我想中国的孩子大概到18岁就已经知道,中国的法律可能是需要改进的。不仅仅是有法律公正的问题,你一定是有自身的问题。放弃了法律的追求,你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丁恒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利益的追求。因为在1996年我父亲去世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在我和我哥身上,要养老母亲,要养老奶奶。

在这段对话中,选手丁恒立开始说自己之所以没有当律师,是因为看不起法律界的潜规则。但是俞敏洪却抓住核心,说这种事情“中国的孩子大概到18岁就已经知道”,认为丁恒立所说的不是本质上的原因。丁恒立这才说自己放弃的最根本原因是“对利益的追求”。

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巧。这个“巧”体现的不只是智慧,还有勇气。在孟非所主持的民生节目中,曾就南京的公厕是否可以不收费的问题,针对城管部门的说法评论道:“一所公厕一年的维护费需要四万元,这笔开支太大,暂时无法解决,还要靠收费来维持公厕的正常运转,要说没有钱,谁会相信?”

而当孟非采访某个卫生部门负责人时,他毫不客气地问:“都说看病贵难解决,为什么进口的一个人造髋关节只有一两百美元,而用到患者身上却要四五万元?一个心脏支架进口只有几十美元,用到患者身上却要一两万元?”孟非的直接逼得那个代表顾左右而言他:“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还要加大投入……”

说话时候抓住要害,往往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著名律师曾说过:“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七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六点占上风,而我在最后的第七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

语言上讲究主抓要害,不是让你说话的时候专戳对方的伤疤,而是开门见山,不绕弯子,明确而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忌讳的讲话是说话者说了半天,听众还不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们要试着减少不必要的语言累赘,学习一语破的的艺术,定然能在沟通中令人刮目相看。

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东汉时期,很多人都认为,人死了,灵魂会变成鬼。有人还说自己真的见过鬼,说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时候一模一样。王充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破绽,嘲笑地问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

他的话让对方张口结舌。王充还很风趣地说:“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那么路上将到处是鬼了。人要是能看见鬼,就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见过的,也只说看见一两个,他们的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的?”

王充的论证,就如同当头一棒,驳得他们哑口无言。

在武侠小说中,有一招致命的绝招,就是高手在一招之间,击中对方的要害,而置人于死地。说话时,如果能直指重点,而不是拖泥带水,也能产生一招致命的结果。

口才差的人,说话最大的一个毛病便是喋喋不休,说了一大堆,也没有道明话题的主旨,反而还认为自己说出的话很棒。真正会说话的人,就必须要能够抓重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自己所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