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做菜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先少放盐,待味淡时再加,如果开始时放盐太多,一旦味咸了,就难以改淡了。说话也是一样,话不说满,留有余地,日后方能进退自如,自然从容。话不说满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而俞敏洪就深谙其道。
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第三届企业家精神论坛”在北京召开,俞敏洪受邀于论坛发表题为《信念与激情》演讲,他说:
我曾经常常问自己,我做这么一个新东方对社会到底有没有好处,比如现在大家认为是好事的事情,在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之后到底还是不是好事?
新东方现在每年送成千上万的学生出国留学,鼓励学生回国创业,几百万的学生因为新东方的培训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新东方也把自己带到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到了美国两三亿美元,回来进一步办教育。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好事,我觉得新东方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但是坦率地说我内心也在询问,50年以后还是好事吗?就是说50年以后,新东方现在对数以百万的高中生、大学生施加的影响力,你能保证是好事吗?你能保证来到新东方的学生他们的幸福指数都增加了吗?真的不敢保证。所以有的时候我对自己的信念也会产生怀疑,我做的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新东方的存在,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即便是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它变成坏事的可能性也不大。但俞敏洪依然没有将话说满,因为他知道事情在还没有结束之前,谁都不能预测其结果。
许多人总是喜欢拍着胸脯给人打包票,把话说得满满的。事情圆满了当然是皆大欢喜,万一出了意外,给别人留下了话柄不说,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例如,你新进入一家公司,公司的领导就某项决策征求职员意见的时候,即使你有话要说,或是有把握做好,也别忘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别忘记加上一句话,“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的决策。”这样一来,事情办成了是大功一件;但如果出现了问题,众人也会分担责任而不是将错误归于你一人身上。
无论何时,我们说话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在进攻之前,先要保证有牢固的后方,以便在出击对方、战事不利的时候,可及时地退回自守,这样虽然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会是处于战无不胜的地位,但是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败得一塌糊涂。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尴尬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的缘故。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过的话,兑现不了,不仅会给人际关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还会因此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声誉。
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多些考虑,留有余地,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要想做到这些,则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违背常情常理话不要说。
一件事情的存在总会有它的道理,如果我们说话不顾常情常理,很容易让别人非议。对于对方来说,他们会怀疑你说话的真实性,进而会觉得你这个人人品有问题。对于说话人来说,话说得太过头了,会觉得心虚,本来很有把握的事情,反而无法进展,不好处理,于人于己都不好。
一位推销员正推销一种袜子,他随手拿起一只袜子,紧接着又拿起打火机,在袜子下面轻快晃动,火苗穿过袜子,而袜子也未受到损伤。在他一番介绍之后,袜子在顾客手中传看。一位顾客要用打火机烧,急得推销员赶忙补充说:“袜子并不是烧不着,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最后大家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袜子的质量没得说,但当时气氛明显地影响了顾客的消费情绪。
第二,说话不要太绝对。
也许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入人心的缘故,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来个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比如,当你斩钉截铁地说:“事实完全就是这个样。”此时在别人心里会有对你的反问:“难道一点也不差?”也许你表达的是事实,可是他心里老是琢磨“难道一点也不差”的时候,他对你的话语的领悟就会有点舍本逐末了。
因此,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第三,话要说得圆润。
当我们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得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得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同事做错了事情,你张口就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蠢的人了。”不但伤害了同事、得罪了人,还让别人觉得你浅薄无情。
人际交往的诀窍很多,说话的艺术必不可少,如果想要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留有余地,不说绝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