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俞敏洪的说话之道
10504700000061

第61章 说的同时,不要忽略行动的力量

俞敏洪说:“行动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有的人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来不表达自己,但是却让人从他执着的行动中感受到其人格的伟大;有的人没做之前便表达一番,听其言让人感动,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发现其言行并不一致,这种人最终大家会对他失望。因此,好口才不仅要会说,还要有行动。

俞敏洪在四川农业大学演讲时说:

我庆幸我是一个喜欢为别人服务的人。比如说,从小到大,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又希望老师表扬我,所以我就老在班上打扫卫生,结果就一直做我们班的卫生代表;进了北大以后,卫生不用我打扫了,教室有别人打扫,但我发现宿舍没有人打扫,那就我打扫吧,还打水,所以我们宿舍基本上没排什么卫生值日表。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同学说你真伟大,为我们打水、扫地这么多年!但是,十年以后,有些事情就体现出来了。新东方做到一定程度,我觉得应该找一些我的好朋友、大学同学跟我一起做新东方。我知道,要把他们弄回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他们不回来东方肯定做不大。后来,他们说了一番话我特别感动。他们说,在大学四年,知道你一直是个好人,知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也知道你有饭吃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喝粥,你有粥喝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饿死。最后,大家就一起回来了,新东方就做大了。”

俞敏洪之所以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并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因为大学期间,四年如一日的行为,让人明白了他是一个可靠的人,从而愿意追随他。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好多的人都是光喊口号不做事,说得天花乱坠,我会对你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当真正要做的时候,才知道是空的。

子贡曾问孔子:“君子是德行有所成就的人。为学之人,如何用功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孔子说:“一般人常常嘴上说的太多,行动上却很有限。如果还没做到就先说出来,言行就不容易相符,怎么能成为君子呢?真正的君子,凡事都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比如君臣父子兄友弟恭之道,仁义礼智之德,凡是口中准备说的,必先一一实践于行动之中,没有一丝毫的亏欠。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讲给人听,所发的议论,都是由自己的行动总结而来,没有半句空话。因此,行动常在言语之前,言语常在行动之后,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君子。”

下面我们可以论证一下为什么“做”比“说”成功:

首先,古往今来,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靠说成功的,而是靠做才成功的。若将世间万事比作打井,那么“说”最多只是打井者站上一个位点,向外宣称自己要凿井的鸿图壮志而已;而“做”便是之后漫长艰辛却实实在在的开凿。这正如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说过:“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其次,“说”要以“做”为支撑。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因为光说不做,此人就会被周围的人们认为是人品上有问题,就会厌恶他;相反,做好了事而自己不说,则是会受人好评,获人尊重,会认为是踏实厚道。

由此可见,没有“做”,“说”就会变成空谈;没有“说”,“做”照样可以大行其道,成为“实干”,更多的时候反而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牛顿正是有了无数次物理实验的操作,才得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奠基大作;马丁·路德·金也正是因为倾注毕生心血于非暴力黑人民权运动,这才有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卡斯特罗同样是因为一轮又一轮反独裁运动的实践,才有了《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著名辩护词。

“做”为我们的“说”提供了雄辩的资本,没有实践即没有真实的语言。如若没有做,有多少人类的杰作就不会产生,即便出现也将不复存在,有多少人类的进步将归于零点。

最后,“做”是“说”的最终目标与理想归宿,“做”才是意义所在。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学习兵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就算是说得再好,如果不用于实践的话,又能有什么作用呢?

一切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实践,如果抛开实践,理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比如,我国古代许多文人,他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是却都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观念,因为一旦不受朝廷重用,他们的满肚子学问就等于没有价值。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宗师,万家传诵的精彩诗篇奠定了他诗圣的坚实地位。后人赞叹杜甫的胸怀广博,感悟深沉,人们以杜甫之诗为尊。然而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豪言壮语的他,在面对动荡时代无所作为的自己时,也只能是“名岂文章著”的自嘲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哀叹。

不唯杜甫,李白、陆游、苏轼、辛弃疾等等,纵观千年文坛,以诗以文聊以自慰者比比皆是。他们学富五车,却无人问津,只能郁郁而寡欢。由此可见,一旦能“说”而不能“做”,那么说也就失去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