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位乘客都想尽快逃离它。”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却不知道这样最惹人生厌,其实真正会说话的人常常都是把很多话放在心里的,这样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显示出了自己的谦虚。说话的艺术,就如同演奏竖琴,以手按弦停止振动,是与拨弄乐音同样重要的事。
俞敏洪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利与弊》一文中说道:
新入职的公务员在工作的起步阶段,一定要尽可能服从组织安排,不要怕苦怕累。因为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旦让领导感觉你是一个懒惰的新人,基本上在未来的工作中不大可能获得信任。
“另外,切忌不要在背后谈论机关事务的合理性或同事的隐私,领导最讨厌在机关内做‘背后评论’的同事。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少说话,多做事。’进入机关之后,不必要在众人面前刻意讨好领导,其实很多时候,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切勿有‘画蛇添足’之举。”
“少说话,多做事”是俞敏洪对于刚进入机关的大学生的忠告,但它其实也适用于所有刚进入职场的人。
一个人进入职场,许多时候并不意味着他已被这个组织的群体所接纳,还必须面对领导与同事的种种考察。只有大家在心里真正接受了你,你才能得到大家热情的帮助和照顾。而要得到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新人就必须谦虚谨慎,少说为佳。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许多人往往是雄心勃勃,自视很高,有种不服管教的意味。但其实在其他人眼中,你还没有成为单位既定的人际圈子内的人,还没有资格发言。这个时候,如果你轻易地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即使见解再高明,也会招致别人的排斥和反感。
此外,每进一个进入职场的新人,都会给原来的老员工带来一种威胁感,无形中竞争对手就多了一个。特别是当你还颇具实力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有时候,你甚至会让上司感到放心不下,让他觉得要是不压制你,你就很可能抢走他的位置。所以,新人最好还是低姿态做人,处处谦虚,处处谨慎,逐渐解除他们的敌意。
“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这是一句名言,多看、多听、多想就能多学到东西,多说只会多错,还不如不说,反而让人看不出深浅,从而对你刮目相看。
比如说,在谈判的时候,恰当的沉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沉默,在为己方创造了回味的余地同时,也让对方变得浮躁。这就是短暂沉默的交替变化所引起的奇妙心理反应。
一位印刷商得知有一家公司要购买他的一台印刷机,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正好有一台旧的印刷机要出售,他仔细核算了一下,认为价格要是不低于80万元出售,自己就不算亏本。可是他又觉得这个价格对方不会接受,于是就很苦恼。
谈判的时候,印刷商一再叮嘱自己要沉住气,不能先说价格,看一看对方的出价,如果可以话,就适当地降低价格。没想到这样一来,买主开始沉不住气了,他开始滔滔不绝地挑剔这台器。然而对这个挑剔的压价术,印刷商仍然一语不发,保持沉默。买主终于按捺不住,从心理上败下阵来,说:“这样吧!我付100万元,但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这比印刷商当时自己估算的价格要高出了许多,于是他欣喜万分地拍板成交了。
这样的故事在发明大王爱迪生身上也发生过。当年他发明了发报机之后,因为不熟悉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于是他就与妻子商量。他妻子说卖2万美元。但爱迪生觉得2万美元太多了,结果在与对方谈判的时候就很犹豫,没想到对方还以为他约了另外的买家,对此次交易不感兴趣,于是直接把价格抬到了10万美元。
在上述的例子中,爱迪生若是滔滔不绝地与对方商讨价格,那么他最多也就只能拿到两万美元了。由此可见,古人说的“言多必失”、“言多反而自显其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人对于什么事都爱发表意见,但说了却又说不到点子上,只能是暴露自己的幼稚无知,让别人觉得冒“傻气儿”。更严重的是那些大大咧咧、口不择言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说出得罪人的话还不自知。
真正会说话的人,他们往往都会尽量少说话,即便是要说,也是先竖起耳朵敏锐地接受周围的信息,了解别人的看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如何,把情况摸清楚之后,这才开口。
过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处处发言,往往被认为是“目中无人”的表现。而这种人自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尊敬别人,要谦虚谨慎。你越是表现的姿态低,你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你也就越容易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而低姿态并不会损毁你半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