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这是俞敏洪在某次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虽然简洁,但是却蕴含哲理,让人印象深刻。
俞敏洪的演讲之所以深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语言总是富含哲理,让人听了能够有所感触,下面便是节选于他演讲中的几段话:
“光有奋斗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现状,分析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你给自己定了目标,你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
“谁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新东方相信,个人奋斗制胜、攫取成功的精神财产将永远贫富不均。在浩瀚的生命之岸,你应该自豪地告诉世界,你追求过,你奋斗过,你为辉煌的人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美,令人回味,发人深省。因此,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他应该能够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亦或是平凡的言语当中。只会干巴巴的说教的人,往往使听者感到乏味。
谈话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达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辞更有力量。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生平不置恒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这里,林则徐仅用了20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有时候为了引导对方认识某个道理,需借助某一个类似的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能把深奥的哲理讲得浅显,能把生疏的事物说得熟悉。古代先贤们就经常就运用这种寓理于事的方法,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之中,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理,增强语言的魅力。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他德才兼备。他喜欢吃鱼,人们知道了他的这一嗜好后,便争先恐后地买鱼送给他。而公仪休则一概不收,原封未动地都退了回去。公仪休的弟子见此情况,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这么喜欢吃鱼,可人们送鱼给你,你却一条鱼也不收,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回答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人家的鱼,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软;我手软嘴软,就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就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到时人们不再送鱼给我,我自己又无法抓到鱼,所以即使我喜欢吃鱼还是吃不到鱼。如果我不收人家的鱼,那么我可以保住自己的相位;保住了自己的相位,我反而可以长久地吃到鱼。”
公仪休的这番话,使用了辩证推理的方法。由喜欢吃鱼,得到了拒鱼的结论;而接受人家送鱼,反而导致无法吃到鱼的结果。由这几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中,选出了一个最佳命题,那就是“不收鱼,却能长久地吃到鱼”。这样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常常也标志着说话者思维的敏捷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哲理呢?
第一,一语惊人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罗梭说“有人可能100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话中“活了100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借喻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他们说的都是现实中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第三,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例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遥”等。
第四,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例如,“常常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