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91

第91章 泰州学派与王艮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学术流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就是王艮,并且以其家乡泰州命名为泰州学派。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从者云集。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动人者。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王艮(1483—1540),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明代思想家,泰州学派创始人。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全集》。

百姓日用即道

这是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王艮所谓的道,指儒家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圣人之道,不过要人人能知能行,不是故为高深玄妙,将一般的百姓排斥在外。如果将一般的百姓排斥在外,就不是圣人之学,而是异端。王守仁曾说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王艮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并将他的学说普及到陶匠、樵夫、田夫以及下层社会的任侠之士。他认为,即使像僮仆的视听言动,不假安排,不用勉强,也体现有至道。饥食渴饮,夏单冬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都是至道。

“修身立本”的“格物致知”

朱熹以“穷理”为格物旨归,王守仁以“正心”为格物旨归,王艮则以“修身立本”为格物旨归。何为“格物”,王艮解释说:“格,为格式之格,即絜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又说:“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絜度也,絜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未治者否矣。此格物也,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的工夫。其身正天下归之,正己而物正也。”这就是王艮“格物致知”的内涵。通俗地讲,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从修养自身开始。抓住了修身也就是抓住了根本。由于泰州地属淮南,王艮的“格物”思想又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故被黄宗羲称之为“淮南格物”。

明哲保身论

王艮说:“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他还说:“吾身保才能保家保国保天下,知保身就能爱身如宝,能爱身就能爱人不能恶人。”明哲保身是讲爱人爱己的道理,爱人爱己就是人们恻隐之心的发源,也是人人都是有天理、天生的良知良德的意思。王艮认为这种知觉本能,圣人是与“我“相同的,因此人人不要依赖、等待,要发挥自己本身的自觉性或主动性,积极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

延伸阅读

王艮的非凡梦

王艮29岁时,做了一个非凡的梦。梦境中天坠落下来了,地上无数的人奔号求救,只见他奋然上前,高举双臂,一手托着天穹,一手把乱了次序的日月星辰重新排列归位,众人在他面前欢歌起舞,纷纷拜谢。大梦醒来,王艮不免又惊又喜,大汗如雨,顿觉心体洞彻,万物一体,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神圣感油然而生。他感到这个梦对他太重要了,于是极其慎重地记下了做梦的时间:“正德六年间,体仁三月半。”从这以后,泰州的人们就经常看到一个头戴五常冠,身穿深衣大带,手执笏板,“言尧之言,行尧之行”的当代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