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73

第73章 理学开山之作:《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建立了一个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相符合的宇宙论的理论框架,比以前的儒家演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性色彩,更富于时代特点,而这些对后来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征颐、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基础。

15岁时,他和母亲一同到京城投奔当时任龙图阁大学士的舅父郑向。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周敦颐20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他得到了分宁县监主薄的职位。当时有一件久拖未决的案子,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弄清楚了,表现了果敢干练的作风和出色的才能。

周敦颐平生酷爱莲花。他任赣州通判时,曾在他的府衙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某日,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南宋时,学者胡宏对周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也很高,又为《太极图》、《易通》作了注解,其名声逐渐大起。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他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太极图说》中。

《太极图说》全文仅250字,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却被奉为“宋理学之宗祖”。

唯物的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认为世界是由太极元气演变而来的,是物质性的,“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

周敦颐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修养,能够“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封建的仁义礼智,从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封建人伦关系。他的存“诚”、“无欲”的人性论和禁欲主义,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性论

周敦颐认为圣人定出中正仁义的规范,是作为区分善恶、处理万事的标准,这突出了人与万物的区别,说明人独得阴阳五行之秀而为万物之灵,具有与万物不相同的五常之性以及为善为恶的道德选择,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延伸阅读

周敦颐与“廉泉”

周敦颐任广东路提刑期间,曾多次去连州巡视。一次,他来到巾峰山麓,见泉美水清,掬而饮之,清流于胸,暑气尽消。他立于山麓,遥看连州,想起连州的历代名宦刘瞻、黄损、孟宾于,想起被贬至连州的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人刘禹锡……他们都才华横溢,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正是这巾峰山的泉水滋养了一方清廉正直的人民,想到此,他激动不已,思如泉涌,于是命人侍侯笔墨,在泉水之下的石崖上奋笔写下了“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命工匠将字凿入岩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