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504300000063

第63章 一统经学局面的著作:《五经正义》

唐初大儒孔颖达编订的《五经正义》在中国经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孔颖达(574—648),唐代著名的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

孔颖达是孔子第三十三代孙。隋文帝开皇元年,8岁的孔颖达开始就学。他聪明过人,每天能背诵经书一千多字。数年以后,已经通晓《春秋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等儒家经典。又精通算术历法,擅长写文章。

19岁那年,孔颖达外出遍访名师。同郡有老儒刘焯,名重天下,孔颖达遂到其门下受业。由于刘焯是当时的名家通儒,门人弟子众多,对年轻的孔颖达并不看重。一天,孔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刘焯才“改容敬之”。孔颖达在名师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饱学之后,要求辞归,刘焯苦苦挽留,不成。孔颖达回家后,以教授为业。

隋朝大业初年,孔颖达“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炀帝征集诸郡儒官集于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孔颖达在辩论中十分突出,年少气盛,完全压倒了当时的许多先辈宿儒。这些人气愤不平,暗地派遣刺客谋刺。主持这项辩论工作的礼部尚书杨玄感知道后,将孔颖达藏在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隋末天下大乱,孔颖达避难于虎牢(在今河南荥阳)。

唐朝统一海内后,孔颖达曾位列“十八学士”,常与唐太宗李世民讨论坟籍,商略前载。后来孔颖达又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官。贞观十四年(640),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称赞他为“关西孔子”。

贞观二十二年,孔颖达病死,陪葬昭陵,此墓是他的衣冠冢。现孔颖达墓存于河北衡水境内。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诏编纂《五经正义》。《周易正义》是其中一部分,阐发了系统的宇宙变化思想。

《易》经之主旨

孔颖达揭示了《易经》主旨在明变化之道,说:“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变化运动存在于天地开辟之际,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运动:“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送来,日有更出。”每一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乃“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不断更新的世界。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在于运动,在于“变化之力,换代之功”。“易”之称即是对运动现象的概括,《易》建立的基础也就是运动变化。

《易》经的特征

孔颖达指出《易》经的特征是抽象性和象征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象即像,即仿照;交即效,即效法。作《易》之圣人,“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而施,效四时以生万物。”简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规律以生育众生,长养万物。

“易兼三义”说

易的基本意义是运动变化,但这只是易义的一个方面。孔颖达从《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也,交易也,不易也。”易(简)是说天地无言,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光明灿烂,并不繁冗,是因为蕴藏着无限神机,即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变易,指阴阳作为无所不在而又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实际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变化,四时更替,乃至人世之进退无不是这一矛盾规律的具体表现。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易兼三义”实际包含了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易简)和运动形式(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这是合乎辩证运动观的。

“易兼有无”

孔颖达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无”的命题。他在《乾凿度》中说:“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见的气;太初是气体的开始;太始是形体的开始;太素是品质的开始。气、形、质未分之时即“浑沌”,浑沌的特征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这就是玄妙无比不可捉摸的“太易”,这就是道家之“无”。可见易理中蕴含有“无”的意义。

知识小百科

《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规定其中的解释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宣为经典,故称“五经”。《五经正义》引用大量史料诠释典章制度、名器物色,又详于文字训诂,为后人研读经书提供了方便。